热门关键词:电视主播互动

生活连线


豆斋饼:乡情的滋味

时间:2015-10-03 19:59:11  来源: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大豆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是人体适宜的优质营养成份。在当今“好美崇瘦”的年代,食用大豆及豆制品是人类理想的选择。在众多豆制品中,有一种豆制品可谓上上品,那就是在常武地区百姓家中生根的“豆斋饼”。豆斋饼原本的功用是祭祀祖先,不过现在它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老百姓饭桌上一道非常普通、却又令人难忘的菜肴。今天《舌尖上的武进》我们一起去品味一下豆斋饼的独特风味。

“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句话,也可以用来形容常武地区人的爱吃,从早晨开始,舌尖便开始活跃起来,大麻糕、加蟹汤包,可别忘了再来一碗豆腐汤,而豆腐汤内最最少不了的一样美食就是豆斋饼。不要加多,一碗豆腐汤漂上几个油煎炸过的豆斋饼,顿时豆香浓郁,饼在汤内浸泡过后,香酥松软。

没有豆斋饼就不叫豆腐汤的呀。豆腐汤一定要加豆斋饼,好吃,香。

配音:在常州本地,很多人都叫这种饼为豆渣饼,也有人叫它豆炙饼,其实这是由于音字剥离的现实原因,形成了许多似是而非的答案,“豆斋饼”才是这道美食正确的叫法,因为它本来是用来祭祀祖先的,在物质条件困乏的年代,祭祀完后有人拿来食用,发觉味道不错,渐渐发展成一种食品。

早上()点,湖塘镇东村的一所民居内,74岁的盛玉凤正在忙碌着,每天清晨和午饭后她都要抓紧时间做豆斋饼,这样才能赶上早市和晚市。去皮的蚕豆浸泡后已经变软,随着电磨的转动,慢慢化成浓浓的浆汁,将浆汁适当稀释。常州人将做豆斋饼的制作方式,称之为“笃”,这是一个非常生动形象且具有地方特色的字。这样的大灶台曾经是江南农村最常见的厨房灶具,大多是红砖加上上好的石灰构筑而成,文学作品中提到关于江南乡村炊烟袅袅的图景,就是源自这样的灶台,因此,大灶台既是江南人家烹饪美食的主要阵地,更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大灶台越来越少,渐渐已被煤气灶代替。不过盛玉凤家还保持着原貌。

盛玉凤:只能在大灶台上,别人说你煤气灶上烧的?没有这样的事情。

过了古稀之年的盛玉凤对每样旧事物都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个灶台就是她年轻时砌下的,靠着做豆渣饼的手艺,她和丈夫才撑起了一个家。但是在她看来,做豆渣饼不只是谋生的手段,还代表了她对先人的尊敬,而这种虔诚全部体现在了这道美食的制作上。

盛玉凤:给祖宗吃的,鬼没有下巴呀,说是用来托下巴的,七月半,过年,清明,(祭祀)都要第一个放,然后放百叶、豆腐,肉,鱼什么的。

在锅子上刷一层油,将浆汁倒入特制的漏斗,用筷子在锅上一点便是一个豆斋饼,每个铜钱大小,状如托盘,不到一分钟不到,锅内就“笃”上了上百个,这项本来枯燥的工作显得可爱又有趣起来。(音乐画面过渡)烧火的工作由盛玉凤的丈夫李全福完成,火大了,饼要焦,火小了,饼又生,而这掌握火候的功夫是在岁月中练出来的。

盛玉凤:里锅不要烧啊。

豆斋饼烘熟之后要很快铲出,这样才能让底部干而不焦。而出锅后的豆斋饼也要在风扇下吹干,这样也才便于贮藏、赠送。(音乐画面过渡)还没到祭祀祖先的日子,市场的需求量并不大,每天盛玉凤只做几十斤豆斋饼到附近的菜场卖。很快,豆斋饼从菜市流入酒店,流入饭馆,流入寻常百姓家。(音乐+画面过渡)张福,是一家高档饭店的厨师长,在他看来,豆斋饼是最简单却也最具风味的一种配料,洗净的黄鱼加上调料,用豆斋饼做引,清蒸上十几分钟就可以出炉,香气扑鼻,豆香渗入黄鱼,增加了鱼的鲜味和口感,使这道清蒸黄鱼既简单,又显得有那么一些与众不同。

豆斋饼能与荤菜搭配,亦能与蔬菜相得益彰。她叫吴桂英,和中国大多数老人一样,已经退休的她却仍然主动负责子女们的一日三餐,因为在她看来,每一天,美食的制作,都是一种幸福的发酵。将买回的豆斋饼用油煎炸成金黄色,经过油脂的化学作用,豆斋饼不只是外观好看了,口感也升级了,表皮又香又脆,里面则酥软可口。在豆斋饼上放上肉泥,加上调料,吴桂英做的这道叫做豆斋饼蒸肉末。蒸肉剩下的豆斋饼,也不浪费,与青菜爆炒,虽是配料,但是有没有豆斋饼却显然不一样。在做完这些后,吴桂英还要做一道点心,她说这道点心其实也叫豆斋饼,但是比一般的豆斋饼要大的多,它的制作基本与小的豆斋饼相似,不同的是它的两面都要“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中间放上馅心,馅心的主要材料是用调料调制过的肉末。而这种饼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

吴桂英:就像一个月亮一样的,圆的呀,就叫饼,又有点像铜钱,旧社会铜钱一样的样子,就叫金钱饼。

尽管是一道再普通不过的点心,但是却能体现出武进人精致的饮食习惯。北方人性格豪爽,北方的菜粗犷大气;而南方人婉约,南方菜讲究精致小巧,不仅菜色香味俱全,装菜的器皿也非常精致。据说乾隆皇帝巡游常州时,曾在常州状元郎钱维城家品尝过这种豆斋饼,当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到京城依然念念不忘豆斋饼的美味,着实难煞了宫中御厨。如今,这两种豆斋饼都已被收入非物质遗产名录。豆斋饼起源来自对祖先的祭奠,这一起源本身就带着浓浓的情意;盛玉凤老人靠着这门手艺,挨过了最贫困的一段时期,在她制作的豆斋饼中充满了对家庭的爱,而现在她的女儿李亚芳传承了这项技艺,并继续以此养活家人,而这项技艺还将代代相传,爱也将继续延续。

数百年来,不管是作为小吃,还是饭店的招牌菜,又或者是百姓饭桌上的点心,豆斋饼始终朴实无华、干香可口,而其中令人回味无穷的,或许还是那一份浓得化不开的乡土情怀,这是记忆中,一生难忘的,家的味道。                    

                                   

生活连线

更多>>

生活连线20221011

生活连线20221010

生活连线20221009

生活连线20221008

生活连线20221007

生活连线20221006

生活连线20221005

生活连线20221004

生活连线20221003

生活连线20221002

生活连线20221001

生活连线20220930

视频推荐

更多>>

视力筛查进校园 保护孩子“睛”彩

喜迎党的二十大 居民享受“家门口

油价调整迎年内首次“搁浅”

区领导调研西太湖细胞治疗前沿技术

湟里镇:尽展能拼会赢、乐于奉献的“

小偷拒捕逃跑 警民合力抓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