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寒冬,各种保暖内衣走俏起来,塑身、远红外等概念内衣早已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一款款宣称能“自发热”的内衣,在市场上格外受追捧。那么这些发热内衣的效果究竟怎么样呢?跟随我们一探究竟。
如果您还在选择传统型保暖内衣,那您可就out啦。近几年,一款款标注为“高科技自发热”的保暖内衣,无疑是寒冬里的一股暖流,已经占据各大内衣品牌的榜首。
某内衣专卖店营业员:发热衣,里面有发热纤维在的,比我们普通的棉毛衫要高三到五度。
某商场内衣专柜营业员:发热内衣,高科技面料。™
某商场内衣专柜营业员:穿的肯定比普通的暖。
记者:人家都说有棉的吗?
某商场内衣专柜营业员:你想想棉的穿了会保暖吗?这款在北京卖的很好,北京那边一个月前就下雪了。
下着雪的北京,穿这款发热内衣都不会觉得冷,那在江南地区,更是足以应付一个冬季了。那么这些号称“会发热的”内衣到底是什么材质?又是什么发热原理呢?
某内衣专卖店营业员:就是加入了铜胺纤维,蓄热功能。
某商场内衣专柜营业员:加入了保湿天然氨基酸,还有远红外纤维,还有吸收你人体的热量再返还到人体。
某品牌内衣专卖店店员:色拉姆暖绒的,现在面料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
“铜胺纤维,色拉姆,陶瓷微粒”,这些形形色色的专业名词,听得记者是云里雾里。不过查看过内衣的水洗标,记者发现这些内衣的材料无非是聚酯纤维、腈纶、氨纶等。对此营业员表示,虽然棉质内衣穿着舒适,但是洗过之后容易变形。而这种自发热内衣使用的面料具有轻薄和保暖效果,而且不易走形。不过与传统的保暖内衣相比,它的价格却要高出不少。
某商场内衣品牌专柜店员:一件上衣580元,裤子也是580元,就是面料贵,高科技面料。 普通的外面几十块都一套的,那边绒的才99一套。
某商场内衣品牌专柜店员:比普通的要贵,打下来是900多一套。
不过,与实体店动辄上千一套的价格相比,在网上,这些“发热内衣”的价格却要亲民许多。您看这款标注为“37度”恒温的内衣,单件的售价仅为44元,月销两千多件,而且顾客的评价都还不错。
连线记者:张娟芬:一款内衣的保暖效果究竟如何,只有穿过的人才最有发言权。那我们也分别从网络跟实体店购买了两款不同价位的发热内衣,接下来我们就要做个小实验,看看这两款内衣的保暖效果究竟怎么样?
记者:您好,两位美女,愿不愿意配合我们做个实验。
市民:什么实验?
记者:你们今天的内衣都是穿的什么材质的。
市民:就是那种普通的棉的。记者:今天的温度,在室外怎么样呢?
市民:还有点冷。
记者:我们有两件发热内衣,想请你们穿上体验一下跟你们普通的内衣,有什么样的区别。
市民:我觉得就是比较贴身一点,比较柔,穿上还是比较舒服的,但是发热的话没什么感觉。
市民:这个衣服的确比我们平时的棉毛衫要亲肤一点,紧身的话包在身上不动,还是有点暖和的。连线记者:张娟芬:如果说市民的感受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话,那么咱们的机器可不会这样。现在我们也带着几款内衣来到了常州纺院,想请这里实验室的老师给我们做几个实验。测试一下几款不同材质的内衣,他们的透气性跟保暖性究竟怎么样?实验一:测试内衣的透气性
记者带来了四款内衣,第一款绿色的普通纯棉内衣,第二款红色加绒保暖内衣,第三款网购的黑色发热内衣,第四款实体店购买的粉色发热内衣。按照顺序,实验员一一把内衣放入专业的检测仪器进行测试。
(衣服+数值)
普通纯棉内衣透气率:1743 红色加绒内衣透气率:307 黑色发热内衣透气率:1414 粉色发热内衣透气率:980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纺化系老师:卞克玉:面料的透气性除了跟面料的质地有关,也跟构成方式有关比如说是针织物,还是机织物,或者纱线的密度,紧度等方面的因素有关。
实验二:测试内衣的保暖性,把四款材质的内衣分别剪成30*30的大小,放入机器,自动经过三次测试,取一个平均值,一次的测试时间在6个小时左右。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纺化系老师:卞克玉: 面料放进去以后,在加热板上,加热板就相当于模拟人体的小环境,然后我们来看在一定的时间里面温度在下降所需要的时间,如果说下降的时间越长,说明这个面料的保暖性越好。
一周之后,四块布料完成了测试
保暖率 热传系数 克罗值
普通纯棉内衣: 30.97% 20.06 0.32
红色加绒内衣: 48.84% 9.51 0.68
黑色发热内衣: 17.53% 40.03 0.17
粉色发热内衣: 30.98% 20.80 0.31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纺化系老师:卞克玉:保温性是表示服装的保温效果,这个指标一般是数值越大,保温效果越好。那热传系数正好跟我们的保温率相反,越大,说明保暖效果越差。克罗值是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指标,值越大说明保温效果越好。从我们实验的结果来说,我们自发热内衣的保暖性跟我们普通面料并没有优势。
卞老师也表示,服装的保暖性除了跟上述因素有关外,还跟人体穿着环境,和散热速度的快慢都有关系。“自发热的原理要经过相关权威部门的检测和实验才能得出,而不是商家自称的。”所以在面对商家的这些营销宣传噱头时,消费者最重要的是保持理性,有没有必要购买,合不合身,穿上是否舒适,才是最主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