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快速发展,让我们时常会回忆起从前慢的那种生活,反映在工艺品上,似乎就多了分对返璞归真的追求,像手包这种掌中宝,也兴起了一股手工皮具的风潮,不少年轻人还因此走上了格调艺人的创业之路,比如说今天故事里的两位主人公。
下午三点,这家皮具店的花臂老板突然有了个创作灵感,必须马上付诸实现。
打版、裁样,33岁的陈林松显得很从容,他学设计出身,四年前开始琢磨手工皮具,依靠天赋和汗水,开创了一片天地。
同期声 手工皮具匠人 陈林松:手的稳定性很重要,因为皮比较厚,你用再锋利的刀你也不太可能一刀就划破,所以呢你就需要划两三刀甚至四刀五刀才能把它完全给划开,然后在你划每一刀的同时,你要保证每一刀的轨迹都是一样的,否则的话你每一刀如果有偏差,你皮的截面它就会有一些层次不齐。
和这些老伙计合作了那么久,陈林松已经摸清了它们的脾气,他的刀法快很准,绝不拖泥带水,缝合却又细腻柔和,不露一点锋芒。
同期声:手工皮具匠人 陈林松:这种缝法是缝皮具最常用的,叫单线双针,但是像这种缝法呢,它其实是两根线在中间有个交叉,所以就算是你有一根线断掉了,它都不会开。收针的时候会在针眼里放一些白胶,让它两根线在里面能够更好的固定住。它和机器缝最大的区别就是,缝纫机缝的线,无论是缝皮的还是缝衣服的,只要中间断开一点,你整排线都会扯下来
这种特别的缝法使得手工皮具明显地和机器流水线作业区别了开来,但是它的耗时耗力也非同一般,光那些卡位的缝合就颇费了些工夫。
同期声:手工皮具匠人 陈林松:像你们平时用钱包,里面都有卡位,你们觉得那个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其实做起来就是这样子做的。每一次都要有一个隔层,然后每一层底下都要分段,把它給缝在一块,否则的话它的卡位没有一个间隔的那种效果。
为了呈现最美的效果,陈林松总爱从自己的设计学角度出发,综合考虑成品的美观性和实用性,在他看来,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必须要有它的过人之处。比如,他那款已经使用了三年的处女作钱包。
同期声:手工皮具匠人 陈林松:我的偶像是乔丹,很喜欢打球,这个主要是以乔丹为主题做的一个包包,把乔丹的logo,以及职业生涯的主要荣誉,都放在里面,还有一双,我比较喜欢的乔丹的鞋,还有他的球衣号码之类的,拼在一块做成了一个图腾类的东西,但是我又不想你一看到就是一个乔丹的logo在上面,我觉得不太好,所以我把它做在一个跨页的中间,可能我跟你说你会看到这是一个乔丹的logo,可能我不说你也看不出来。
陈林松的匠心独运也引起了一位乔丹球迷的共鸣,对方想出高价买下这款岁月打磨得愈加温润的钱包,但被他婉言拒绝了。可能这就是手工匠人对自己处女秀的一种情怀,刚刚大学毕业从事手工皮具创作的陆文翔也是如此。
同期声 手工皮具匠人 陆文翔:我觉得我做的每件东西都是富有生命力的,现在看,早期的作品可能比较粗糙,但我依然会用在身上,包括那款短款钱包。你越用会越变色,变亮,就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活在你的手里。
陆文翔祖籍扬州,爷爷是地方上小有名气的木工,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他从小就表现出了对手工制作的热爱。虽然大学专业没有听从兴趣的指引,但他却在一次偶然的苏州行中,结识了一位制作手工皮具的老人,从而爱上手工皮具的制作工艺,并在大一时就开启了创业之旅。
同期声 手工皮具匠人 陆文翔:我也是学汽车专业的,我想把汽车的仪表盘啊档位杆啊,一般都是用一些PU啊,或者毛绒包裹,慢慢会研发一些皮革,雕花类的皮具,在汽车里还涉及到一些刀具类的,刀套、剑套、画筒套,这些都是一些小众的产品,个性的产品
尽管陆文翔走的是自学成才的野路子,可他身上毕竟流淌着匠人的血液。这个90后小伙掂了掂自己肩上的分量,决定扛起在传统中创新的大旗。
同期声 手工皮具匠人 陆文翔:(大四毕业前)全国政协也到常州视察的,全国政协罗副主席当着我们八个学生代表的面,点名对我进行了评价,他说了,我们不单单是种手艺,我们还是种文化传承,传统的技艺、技巧是有用,但是我们要突破,要创新,我们年轻人就是有这种素养和活力,我们可以把中国的东西做出去,市场上不仅有国外的品牌,还有中国元素的手工皮包。
现如今,陆文翔走上了毕业即创业的道路,但是这条路究竟能走多远,目前的常州市场还有待时间验证。
同期声 市民:做简单款消费者未必认可,做的花纹繁复的,花了心血,价格上去了,平常老百姓未必有这样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局限性还是比较大的,这算是一种小众消费的商品,任何创业都值得鼓励,但是这个毕竟要守得住
的确,做手工艺品要的就是一份心境,守得住繁华、耐得住寂寞,从下午三点一直持续到晚上六点半,陈林松的新作——一款秀气的票夹终于到了收尾阶段。
同期声:手工皮具匠人 陈林松:它不会把支票完全压出折痕的,它只是起到一个固定作用,当你夏天其实不需要那么多现金,大概四张卡,然后放自己随身的零钱的,就可以这样放一下,然后一叠,就很轻便,这就是一个适合夏天用的比较轻便的一个短夹、票夹,我都不太会用太复杂的工艺,但是我会用最简单的工艺做出最有设计感的一个东西,这是我的理念。
陈林松为他的作品冠上了“本白”的专属符号,寓意回到基础,从最原始的状态出发,四年来凭借浓烈的个人色彩已经吸引了一批固定粉丝。在陈林松的理解中,匠人或许不是个百分百的褒义词,但他却坚持用自己的方式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发扬了手工皮具的时代精神。
同期声 手工皮具匠人 陈林松:我一直觉得设计是基础,工艺只是你的表现手段,你两者同样都要好,才是一个好的作品,你如果只追求一方面的极致,都不是一个好作品,所以我觉得你做东西可以有匠人的精神,但是你做作品要有设计师的灵气,这样结合起来才是比较好的作品。
匠心+灵气,传承与创新,这是新时代小皮匠用心交出的一份答卷,我们期待这些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带来一首首变奏曲,吹响改革的最强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