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连线


信息“裸奔” “杀”人无形

时间:2016-08-29 20:16:59  来源:武进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开学在即,但最近发生的几起事件却让我们悲愤交加,8月19日,山东省临沂市即将进入南京邮电大学英语系就读的准大学生徐玉玉接到了一通诈骗电话,被骗走9900元学费,在和父亲报警回家的路上,家境贫寒的徐玉玉突然心脏骤停,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无独有偶,8月23日凌晨,临沂市即将进入大二学习的山东理工大学学生宋振宁也在遭遇电信诈骗后心脏骤停,不幸离世。这两起事件有着许多相同点,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法分子非常熟悉受骗者的个人信息。生活超视一起来关注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记者 刘晓科:两位大学生徐玉玉和宋振宁的离世让人悲痛,因个人信息被泄露,被骗钱财,而后去世的,虽然只是个案,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情况难道只是少数吗?我们首先在科教城进行了随机采访。

大学生:接近考研那一段就会有很多信息,很多电话。

记者:别人怎么知道你会考研。

大学生:我也不知道,应该是信息泄漏了吧。平时也会写过什么号码吧,去哪里登记一下啊,都会写的,但是我不知道人家会不会帮你保密啥的。

大学生:平台上会有我没有投过他们公司的简历,然后他会打电话给我。就是400开头的那种。

大学生:淘宝诈骗,他有淘宝的一些你购物啊,包括出现问题,而且挺详细的,知道你谁谁谁,买了个什么东西。虽然我也不清楚是哪个环节上把我的这个号码泄露了出去,但这个多少有点侵犯隐私了。

在随机调查中,100%的大学生表示经常接到骚扰电话,不堪其扰。随后记者又随机采访了一些社会人员。

市民:有时候一天都有好几个的。我觉得可能是我买房子的时候,登记在售楼处的电话,然后一步步倒卖出去了。

市民:碰到过啊,像我的话一般都是,“喂,先生。”我一般都直接挂掉了,我感觉我们的信息如果不是自己主动登记的,一般都是泄漏挺严重的。

90%以上的成年人表示曾经接到过骚扰电话,其中大约有七成为广告推销电话,三成疑似诈骗电话。而因为信息泄露导致被骗的,也不只有大学生群体。去年11月5号,家住蠡河新苑的陈香玉在妇婴医院顺利生下了宝宝,22日就接到了一个陌生来电。

陈香玉:先说是卫生局的,我当时不知道,然后他就给了我一个什么财政局的号码,然后我就打过去问了,他说有什么新生儿补贴,2680块钱,给他一个银行账号,把钱给你汇过来。

陈香玉的公公 蒋伟成:就是生出来多少重,几斤几两都知道的,还有叫什么名字,父母叫什么名字,电话号码全部知道,他一目了然的,我们亲戚都不知道,你说叫什么名字谁知道,什么时候生的谁知道啊。几点钟生的他都知道的。

随后陈香玉便按照对方电话里的指示到ATM机上进行操作,结果被骗了6万多元。报警之后,陈香玉怀疑自己信息泄露是医院造成的,便向妇婴医院讨说法,然而医院也觉得自己很无辜。

武进妇婴医院行政副院长 赵萍:但是作为医疗机构,我们肯定保证我们的信息不可能外漏。你们小孩在我们这里出生,所有的信息我们会给你们做一个纸质的分娩登记本,在上面有所登记,然后在你办理出生证的时候,我们会进入江苏省的出生证管理系统。

很多类似的案件最终由于无法落实个人信息被泄露的环节而被搁置,但是在很多行业内部,倒卖用户信息的情况却普遍存在,比如一些装修公司,往往在楼盘交付时就获得了业主第一手的资料,提前打电话给业主进行推销,那么他们的电话是怎么来的呢?

记者:你这张(户型)图哪来的?

某装修公司工作人员:嗯(迟疑),我这是物业那里拿的。

记者:这图是物业给你们的?

某装修公司工作人员1:电话也有,不是你们留给我们的电话,我们早有你们的电话的。

记者:你们买多少钱的。

某装修公司工作人员:我们一般一栋一百块钱。

对于获取客户资料的方法,这位工作人员毫不避讳,他告诉记者,装修公司一般不直接从物业手上购买业主信息,而是由一个固定的中间商从物业那里买来以后再卖给各个开发商或材料商,这已经是装修行业内不成文的潜规则了。

某装修公司工作人员:所有电话都是通过材料商,通过物业买过来的。刚刚交付的小区我们也有的,一个消息只要两三百块钱,一个小区才几百块钱,他们复印了好几十份分配到各个装潢公司。      

花几百块钱买资料,就能带来几十万上百万的生意,个人信息无疑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金矿,现在把收集来的信息进行买卖俨然已经发展成了一门产业,而互联网更是将这门产业越做越大,个人信息基本处在“裸奔”状态。2014年12月,12306被爆出超过13万条的用户数据在互联网上被传播和售卖。而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显示,近一年的时间,国内6.88亿网民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达915亿元。网络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日益猖獗,涉及身份信息、电话号码、家庭地址,扩展到网络账号和密码、银行账号和密码、购物记录、出行记录,且形成了“源头—中间商—非法使用人员”的黑色产业。

市民:最大的就是网络传播了,其他的都是小概率,主要是现在网络那么发达,以网络为载体的泄露的比较多。

大学生:一些信息可能被整体地泄露出去,我觉得监管这一块挺薄弱的,因为很多东西完全是可控的东西,比如说现在电话,不管移动电信都能实名制了,但是实名制后为什么还有这么多泄露在外面呢。诈骗本身要进行一个特别大特别大的打击,不然让他觉得犯罪成本太低了。

律师 邵益刚:因为侵犯隐私导致个人信息受到损害的话,那么有隐私保护这一块,民事侵权责任来承担民事责任,那么而且我们中国在刑法修正的时候有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提供刑法保护,如果是在这个过程中买卖,违反法律规定提供给这种经营者的话,可能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最高刑事可能达到7年。

尽管对于泄露个人信息的相关法律相对完善,但具体的执法过程却存在很大的困难,由于网络的隐蔽性较强,而且很多还是通过国外的服务器进行传输,可以说倒卖信息的违法成本较低,但是破案的成本却非常高。

科教城派出所副所长 邹幼红:因为获取这种非法信息很多的网上,从哪个渠道泄露出去的,这个没有办法确定,所以警方即使破案过程中间,这一块要侦查的,也是比较困难的。

处在个人信息“裸奔”的时代,谁都不能保证自己就能幸免,我们能做的首先是自律,不去泄露别人的信息;同时对陌生来电要保持警惕,一旦涉及到汇款等,更要多个心眼。

记者 刘晓科:现在市场上有些软件具有拦截骚扰电话的功能,那么市民们可以在手机上下载这样的软件,一旦接到骚扰电话你就可以进行标注,标注的人越多,知道这个是骚扰电话的人也就越多,受骚扰受骗的人也就会越来越少。

8月26日,山东徐玉玉电信诈骗案告破,希望能给这个悲痛的家庭一点安慰。徐玉玉等案暴露出的绝不是个人轻信、幼稚导致悲剧,而是社会防御全链条失守的恶果如何残酷地影响了一个18岁女孩子的命运。解决信息泄露问题任务十分艰巨,但值得政府、行业、个人都去努力。一个公民都被训练成防骗大师的社会,一定是个野蛮、混乱、安全感极低的社会,这是具有良知的我们所不愿意见到的。

生活连线

更多>>

生活连线20240930

生活连线20240929

生活连线20240928

生活连线20240927

生活连线20240926

生活连线20240925

生活连线20240924

生活连线20240923

生活连线20240922

生活连线20240921

生活连线20240920

生活连线20240919

视频推荐

更多>>

常州经开区召开工作思路研讨会 明

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召开

区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武进法治影院2025年度项目发布

“政企”通力 武进“公转水”运输

信承瑞:跨界医疗进军科技“无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