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呢,电视剧《小别离》火了,这部电视剧围绕升学与留学,青春期叛逆的困惑、焦虑等一系列教育问题展开,直击中国式教育的囧境。也让不少70后、80后乃至90后在剧中找到共鸣。一时间掀起了一场全民讨论青春期教育的风潮。
作为一部聚焦孩子成长和家庭教育的电视剧,《小别离》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和做为父母的痛点。剧中女主角童文洁为孩子的学习操碎了心,把学习成绩看的高于一切,孩子考好了,就带着去旅游,考不好,脸就拉下来,表面上是为了孩子,最终却伤害了孩子的感情,这也让不少观众深有同感。对于“中国式”教育,曾经经历过的父母们也很厌恶,但似乎没有找到更好的转换方法。
同期声 学生:我字学的不好看,我妈就一直说我,然后我考不好也说我,
学生:主要是来自自己和父母的压力,如果考不好就觉得有点辜负他们。
常州市心理卫生中心主任 王瑞文:我曾经在一个小学做过调查,小学生每周花在学习上的时间,都超过了成年人法律规定工作的最高时间,每周都在60个小时以上。
省前中专职心理教师 周燕:比如说幼儿园升小学,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每当升学的一些事情来临的时候,整个家庭里面,社会的关注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越来越重的学习压力和父亲期望下,悲剧开始出现,今年8月底,武进一小区内15岁男孩从4楼跳下不幸身亡,而据知情人士透露,当天本是开学的日子,但是男孩因与母亲闹别扭没去学校,随后留了条短信跳下了楼。(当时画面)…………这个案例虽然极端,但却体现了家长对“挫败”教育的忽视,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已经成为常态,尤其是在学习上,家长不仅“不共情”,而且还会把消极的一面“传染”给孩子,让孩子的心理神经“绷断”。
同期声 常州市心理卫生中心主任 王瑞文:当人的心理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没有地方发泄的时候,他会寻求一种强烈的刺激。比如自杀,自残,有一次我去一个学校做调查,在了解中,发现一个班级里有20%的孩子有过自残的行为。
这样的数据并非耸人听闻,记者在百度上输入自杀两字,就跳出了不少关于青少年“自杀”的事件,如广东一中学生被退学后跳楼,厦门某小区11岁男孩疑似和家人闹情绪,从12楼坠落,围观者在惋惜的同时,纷纷感叹现在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太差了,却没人反思这种现状是如何造成的。
同期声 常州市心理卫生中心主任 王瑞文:青少年的自杀当中很多是冲动型的自杀,因为他们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就是冲动型比较强,反应非常强烈,所以家长老师给他严厉批评,很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同期声 省前中专职心理教师 周燕: (有些家长)不仅不去帮孩子疏解这个压力,还给孩子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大家都要承受压力,将来很苦的,孩子得不到“共情”,就特别难受,另外一个是有些家长会夸大,自己也变得特别焦虑,给孩子一个消极暗示。
据相关数据显示,自杀已成为青少年的首位死因。大部分青少年之所以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最直接的原因,无外乎考试成绩不理想,被教师或家长批评,自感辜负父母期望。
同期声 常州市心理卫生中心主任 王瑞文:我是2003年来常州的,那时候来就诊的学生占的比例很少,大概十分之一。但是现在在我的门诊接诊的里面,大概一半以上都是学生,家长带着孩子过来咨询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包括厌学,网瘾,还有其他学习问题。
配音:事实上,在中国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压力始终存在,一些孩子过早的失去了童年,被迫进入激烈竞争的状态,那作为家长,该如何来缓解这种压力,让孩子活得轻松呢?
同期声 常州市心理卫生中心主任 王瑞文:这个孩子如果比较爱学习,脑子也比较好使,那就让他多学一点,有些孩子对学习兴趣不大的,就让他放松,不需要学那么好,然后要提倡多元的价值观,
学习并不是孩子生活的全部,家长不妨给些时间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帮助增加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平时多带孩子去户外游玩,转移注意力,学习压力自然就会得到缓解。而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家长要多关心他们身体的变化,给孩子提供纾解消极情绪的途径。
在很多家长眼里,知识是会做函数微积分,会算引力向心力,如果孩子学会弹一段吉他,会修理自己的自行车,会分辨不同蝴蝶的种类,那只能叫“兴趣爱好”。而为了要应付月考、中考、高考,这些都是可以放弃的。孰不知对于分数的执着追求却扼杀了无数孩子真正擅长的事情,甚至是他未来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如何转换观念,如今已是家长和教育部门必须思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