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连线


国庆话变迁:消费那点儿事

时间:2016-10-07 19:41:35  来源:武进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演播室:1949年10月1日,当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时候,当时很多人在村里的大喇叭下起舞欢腾,之后呢,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国庆话变迁,咱们就一起回忆一下关于消费的那些事。

    配音:潘焱峰出生于1980年,国庆假期休息在家,他都会坐在自己的电脑前通过淘宝购物,家里缺点啥,鼠标点点,过几天商品就能送到自己手中。海外商品也不例外。这要搁在以前,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从供销社到超市,再到如今的网店,变化无时不在。说到这里呢,潘焱峰拿出了700多张大大小小的粮票。这玩意啊,在计划经济时代可是好东西。

同期声:潘焱峰(1980年生):粮票主要有全国粮票,军用粮票,还有地方粮票,大的有几十斤,小的只有几市两

    配音: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历朝历代皆然。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四年间,农村实行单干,土地私有。当时生产力低下,粮食极度短缺,广大民众也是食不果腹。在这种情况下,粮票应运而生。潘焱峰的爷爷潘祖泽今年已经86岁高龄了,对过往的生活还是印象颇深。

    同期声:潘祖泽(1931年生):比如我要出差到上海去,就要用全国粮票,我们江苏粮票只好南京镇江无锡常州等地用,在各个地方还有地方粮票,常州有常州地方粮票,无锡有无锡地方粮票

    配音:手里有钱,没票是不行的,当时粮票的地位可想而知。之后呢,中国经历了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国民经济严重失衡。那时呢,潘祖泽已经在村小当老师了,而同村的张解平还是一名学生,供销社作为一个新的概念产生并走进了他们的生活。

同期声:潘祖泽(1931年生):街上商店不多,主要是靠供销社,供销社全部控制的,几个学生在供销社肉摊卖肉,要买点肉早上天没亮就要去排队,学生卖肉,老师也没的开后门的          

        张解平(1950年生):当时的条件我们要求不高,只要一天能吃上三碗稀饭就已经心满意足了……体育课上我们围坐成一个圈子,照理那时候我们是活蹦乱跳天真烂漫的时候,但是我们没有一个人讲话,全像瘟鸡一样的,老师这样,学生也这样,一点没有吃没有力 大人做双布鞋高兴的不得了,要藏到春节再穿,平常天还算热,就赤脚到学校去的 村上大概百来号人,两到三篮的胡萝卜,整棵的胡萝卜,切切碎,还有三斤面粉捣捣,整个村一起吃的

    配音:扛过了艰难时期,生活逐渐有了好转。但粮票和供销社的体制延续了下来,再加上布票,肉票,种类繁多,范围之广,作用之大,前所未有。

    同期声:潘祖泽(1931年生):像布票的话每人好像只有八尺布票,还有油票、糖票,甚至连买肥皂都要用票……那时候抽烟都买不到香烟抽,要凭香烟票买,后来没办法,就在校园里种点烟叶,自己擦擦,把烟叶放到蒸锅上蒸一蒸,然后用剪刀剪剪,用笔卷的烟叶,那叫杜卷烟

            张解平(1950年生):那时候勤俭持家,计划好的人家,粮食基本上马马虎虎能过去,但是有的人家,特别的年轻力壮的人多,都要吃救济粮,补助粮,大队里打证明,粮管所去申请,一户人家也就十来斤粮

    配音:其实呢,粮票只是每个人享受粮食定量的一种流通媒介,关键的问题是粮食定量。定量根据每个人的职业和年龄有所区别。凡吃商品粮的机关干部、教师、医生、科研所人员等脑力劳动者,每人每月30斤,居民24斤,大学生33-36斤,中学生22-24斤,儿童15斤。特殊工种45斤,重体力劳动者37斤。各地标准虽略有区别,但上下差别不大。

    同期声:潘祖泽(1931年生):到人家去吃了饭,吃了别人的粮食,也要补点粮票给人家,一天一斤粮票,到饭店去吃,不光要付钱,还要付粮票,吃了几两饭,比如吃了半斤就付半斤粮票

配音: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农贸市场也开始活跃起来,恢复了传统的米市、粮行。那个时候,有个流行词叫“三转一响”。三转指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一响指电子管收音机,这些可都是稀罕物件。    

同期声:张解平(1950年生):当时这个上海牌手表是相当高档了,买只手表一戴晃荡晃荡,派头十足……改后开放后,物质越来越丰富,要买啥就买啥,不用跑去上海大城市买了……什么时候好转的,就是分田到户,自己种田自己收,除了交粮之外,家里的稻堆的吧,我说这么多,以前整个生产队都没这么多

    配音: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食品、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下降,家用设备支出比重增加,网络也开始逐渐崭露头角。而到了现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微信、支付宝等支付方式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出门不带钱包,吃喝玩乐一扫全解决。互联网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移动手机技术也正逐步颠覆观念,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同期声:潘祖泽(1931年生):最大的变化就是现在物质条件丰富,要买啥就买啥

           张解平(1950年生):香港、外国我都去过几趟,要买啥啊,国内啥没有啊,物质丰富,生活美满,人民幸福,就是最大的变化,以前穷到那种日子,苦到那种日子,现在的生活我们做梦都没想到

    演播室:都说忆苦思甜,我们呢,也为这段历程总结了四个关键词,“艰苦”、“感动”、“充实”、“珍惜”,说完了消费呢,咱们再来说说交通,国庆七天假,正是举家出游的好时机,远途的坐飞机坐火车,近的呢,可以来个自驾游,这出行方式可真是多种多样,可67年前的建国时,情况可是大不一样。

国庆话变迁:交通出行改变生活

 骆冬明

    配音:进入9月,太湖开捕,离武进中心城区最远的雪堰镇忙碌起来,太滆村妇女主任王黎佳正组织村里的妇女包银鱼馄饨。在讲究吃的新鲜,吃的自然的时代,太滆村的银鱼馄饨受到了常武地区很多大饭店的青睐。

    同期声:雪堰镇太滆村委妇女主任 王黎佳 为了保证口感 我们都是当天包 当天销

    配音:雪堰镇距离湖塘镇35公里,开车45分钟,这些馄饨就出现在城区的餐桌之上。而在同村的老人王树勤看来,在他年轻时,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从雪堰镇到湖塘镇要花上足足半天的时间。

    同期声:雪堰镇太滆村村民 王树勤 我们那时候上班都是走的 自行车都不多

    配音:20世纪70年代,自行车是结婚三大件中最重要的一件,那时候,人们出行基本靠走,出个远门还要蹭生产队的拖拉机,连坐水泥船都是一种高档的享受,而路况也和今天无法比较。

   同期声:雪堰镇太滆村村民 王树勤  那时候就是土路  然后是石子路 水泥路 然后是现在的黑色路面

    配音:王树勤告诉记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行方式的变化之快令他始料未及,四十年中,家里的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后来又换成了小轿车。不仅如此,道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网四通八达,连农村的路也变宽敞了,来旅游的人也多了。

    同期声:雪堰镇太滆村村民 王树勤 每天都有旅游大巴来的 好多人的

    配音:要致富,先修路,改革开放以来,武进的交通格局日新月异。目前全区公路总里程达2829.2公里,公路密度约为3.1公里/平方公里,位居全省各县市区前列;航道总里程达362.91公里;过境铁路里程数为60公里,基本形成“中心、片区、乡镇、周边”的无缝对接。路好了,车子自然也多了,这车开腻了,自行车又回归到了人们的视线中,只要踏出小区大门,就可以用很便宜的价格租用一辆公共自行车,买菜逛街,轻松自在,而有些人还把自行车当作了休闲运动。公司高管郭丽丽就喜欢在假期和朋友们一起骑上自行车,无需在意速度快慢,欣赏沿途的美景,感受幸福的气息。

    同期声:骑行爱好者 郭丽丽 骑行让我感到活力 年轻

演播室:这几十年中,我们的出行从慢变成了快,又从快变回了慢,这体现的是国力的昌盛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今后呢,也一定会更加美好。好,一小段广告之后来看裴政说新闻。

生活连线

更多>>

生活连线20240930

生活连线20240929

生活连线20240928

生活连线20240927

生活连线20240926

生活连线20240925

生活连线20240924

生活连线20240923

生活连线20240922

生活连线20240921

生活连线20240920

生活连线20240919

视频推荐

更多>>

常州经开区召开工作思路研讨会 明

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召开

区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武进法治影院2025年度项目发布

“政企”通力 武进“公转水”运输

信承瑞:跨界医疗进军科技“无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