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冷,养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常州民间,也流落着一款非遗——梨膏糖,它因润喉养肺的食疗效果驰名于世,在过去的岁月里,人们时常会见到那些叫卖梨膏糖的师傅身穿长褂、肩背木箱、手敲小锣走街串巷的场景。如今,这样的记忆还留在哪里呢?就跟随我们的镜头一起去探寻它的前世今生吧。
“香糯糖,梨膏糖,初到贵地借个光,药草膏,药草糖,吃到肚里驱寒凉,诸君各位如不信,送你一块尝一尝……”经典的常州小热昏曲调响起,遗失在岁月长河里的梨膏糖记忆也鲜活了起来。相传,梨膏糖由唐代名臣魏征所创,这位孝子的母亲长年饱受咳嗽气喘之苦,四处求医均无明显效果。此事惊动了唐太宗,他派出了宫廷御医前去诊治,开出了由数味中药组成的苦方子。为了让母亲乖乖吃药,魏征无意中用中药汁和梨汁加糖熬成糖块改良了药方,最终治愈了母亲的顽疾。消息传开,就有了梨膏糖的美称。传承了一千三百余年,梨膏糖在各地开枝散叶,江浙沪等地均有各自响当当的名号。而在我们常州,传承了四代的蔡天赐梨膏糖就颇负盛名。
蔡天赐梨膏糖第四代传人 蔡亚刚:梨膏糖是我的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据说)是原来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到常州伤风感冒了,吃了这个梨膏糖,由皇帝所赐,叫天赐。
今年58岁的蔡亚刚是蔡天赐梨膏糖的第四代传人,16年前,他正式从父亲蔡茂山手中接过了这块祖传的老牌子。
蔡天赐梨膏糖第四代传人 蔡亚刚:16年前我父亲偏瘫以后,为了把我们的蔡天赐梨膏糖传承下去,然后教我做,我才接收下来。
蔡家梨膏糖采用梨汁、桔梗、杏仁、胖大海、茯苓、甘草等多味中药,加糖按比例熬成汁,制成糖块。因为加了祖传配方的中药,蔡天赐梨膏糖的糖块呈深咖啡色或者浅黑色,所以老百姓习惯称之为"药梨膏糖",也叫"黑糖"。这一百多年来,蔡家人都固守着这份原汁原味,坚持手工熬制。
蔡天赐梨膏糖第四代传人 蔡亚刚:一直这样捣,时间长的话,就出老茧。
制作梨膏糖,水分和温度都要恰到好处,耐住性子慢慢磨。
蔡天赐梨膏糖第四代传人 蔡亚刚:先把它融化掉,因为是砂糖,如果砂糖不融化,倒出来就是一粒粒小砂糖,全部融化掉以后,就是糖浆,好了不好就看丝头,丝头出来了就好了。
把锅子撤离热源,让余温散尽残余的水分,再通过连续搅打,糖浆的粘性将会被进一步激发。倒进特制的模具后,静待它自然冷却,凝固成块,就可以分割了。
蔡天赐梨膏糖第四代传人 蔡亚刚:我们做一板梨膏糖,三斤多点的糖,总共是多少块,中药加在里面,熬成膏以后,全部分好了,根据剂量来的。
蔡家的梨膏糖,一锅就是一板,一板72个大块,每个大块又可分为8个小块,整个流程耗时半个多小时。蔡亚刚说,他一天最多只能做20板,产量有限,全年的销售额却高达两三百万,远远超出他的预期。蔡亚刚16岁初中毕业就被父亲带进了门,那时候的梨膏糖销售,在常州已经形成了文卖和武卖的地方特色。摆起糖摊在固定地点熬制梨膏糖、唱卖的叫"文卖";背着糖箱流动说唱卖糖的,叫"武卖",而蔡亚刚的父亲就是名"武卖"艺人,也就是常州小热昏的说唱艺人。
蔡亚刚梨膏糖第四代传人 蔡亚刚:小热昏为什么和梨膏糖联系在一起呢,就是原来前辈,我们在卖梨膏糖的前期,他为了把人招呼过来,就拿了个小锣,唱几句,一般老百姓看,那个地方卖梨膏糖了,有人在唱了,把人吸引过来,所以小热昏和梨膏糖是分不开的。
常州小热昏是伴随着常州梨膏糖的生成历史应时而生的,它的内容生动风趣,说白滑稽幽默,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又是百姓熟悉的民歌小调,故而深得人们的喜爱。蔡亚刚得到了父亲的真传,但是当初年轻气盛的他却没有坚持在梨膏糖的一条路上走到黑,而是玩起了建材生意。
蔡天赐梨膏糖第四代传人 蔡亚刚:我初中毕业16岁就开始做梨膏糖,我到32岁的时候开始做建材,因为那个时候赚钱有很多机会,不一定要去做梨膏糖,做梨膏糖比较花时间,还要全国各地去跑,比较辛苦,那个时候也年轻。
随着年龄的增长,蔡亚刚掂量出了肩头那份来自传承的重量,在不惑之年后,重拾了家族的梨膏糖买卖,如今,他的老父亲已经仙逝,胞姐和外甥也加入了他的队伍中。近年来,他不停地奔走在各个传统文化产品的展览中,致力于梨膏糖的推广。
蔡天赐梨膏糖第四代传人 蔡亚刚:有些企业,本身就是老字号,为了把这个产品,不是单一的产品,组合一下,把我们这个梨膏糖,比如这次我们到贵州,看到一个贵州馆,贵州馆里本身也有一些老字号,然后来跟我们衔接,组合成一个礼包,推出旅游市场
现在,蔡天赐梨膏糖已经获评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江苏省老字号品牌,蔡亚刚接下来的计划,是筹建一家历史博物馆,展现梨膏糖和小热昏的历史底蕴,传播它们的现实魅力。
蔡天赐梨膏糖第四代传人 蔡亚刚:作为我们来讲,梨膏糖不一定要做的太大,我也来不及做,我准备要成立一个历史博物馆,把这个小热昏和梨膏糖要展示出来,让更多年纪轻的人了解我们常州一大特色。
朝花夕拾,总是会让人有很多感慨,祖艺新传,也总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观感,那些记忆中的好时光,依然会在传承中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