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有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抒发的是享受田园风光的安逸心境。在我们洛阳戴溪,也有这么一位老汉,年逾七旬,却依然每天忙碌于他的农家田园,为的不是挣钱养家糊口,而是为了内心的一份坚守。
同期声:俞文泉:有雪山鸡,咱们的草鸡,乌骨鸡,还有珍珠鸡,有好几个品种的
记者:有多少只啊?
俞文泉:这里有五十多只,那边还有的,那边还有老母鸡,这个都是新鸡。
配音:老俞说,自己养这么多鸡,可不是为了售卖赚钱,主要是为了让自己有活干,打发时间,另外也可以让家人饱饱口福。
同期声:俞文泉:我们孙女生了女儿,只要吃我的鸡蛋,别人的鸡蛋不吃的,总归要年年养点。
什么?我们没有听错吧,孙女生女儿?我说老俞啊,你这看上去也就60来岁,去农田干活时,都是一路小跑过去的,怎么都已经有重孙女了啊。一听这话,老俞乐了,他说自己已经72岁了,看上去是要比实际年龄年轻不少,这还是得益于自己的养生之道。
同期声:俞文泉:主要是一直动,不能一直歇在家,在家看半天电视,人就吃不消了,就累了。
10年前,老俞从工作岗位退休回家,按理说可以安享晚年,享享清福了。可是老俞却偏不喜欢空闲,一直忙碌惯了,突然歇下来,浑身不自在,为此,他把之前荒废的农田都拾掇了起来,挖起了鱼池,盖起了禽畜棚舍,建起了果园,种起了蔬菜。
同期声:俞文泉:我刚退休回来的时候,我来来去去,他们说我一直是跑步的,一直是跑步的,我刚回来的时候,这样的水泥柱,我只要一个人拉拉,一个人扛起来,又不要人帮我的,拖拖,塞到坑里竖竖起来,这个葡萄棚都是我搭的,一个人搭搭的。
这片3亩多的农田被老俞戏称为自己的开心农场,分为果园、蔬菜园、禽畜区,种植了枣树、柿子树、桔子树、葡萄、南瓜等果品,菜园里的蔬菜更是品种丰富,菜场上常见的绿叶菜,老俞这开心农场基本都有。
同期声:俞文泉:韭菜,大蒜,萝卜,青菜,卷心菜,菠菜,香菜,品种不得了,还有新西兰青菜,莴苣,总有十几个品种。
自己种的蔬菜吃不完的,就送点给亲戚朋友。看到自己的农产品受到大家的喜爱,老俞干起活来也更有劲头了。
同期声:俞文泉:一天到晚,总归没有休息,一起来烧早饭,然后再过来喂猪、喂兔子,喂鸡,
记者:然后就是田里的活
俞文泉:对,田里的活,下午休息到两点钟过来,然后要到路灯亮了再回去的,活多的话只要安排好,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
老人和他的酒瓶世界
年逾七旬,身体依然硬朗,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老俞还开玩笑地告诉我们,自己年轻时啊,还不如现在强健,喝酒都把身体喝垮了,幸好及时刹车。说起这酒啊,反倒成就了老俞现在另一个爱好,究竟是什么呢?接着往下看吧。
走进老俞家的客厅,似乎迈进了一个白酒仓库,这里陈列了满屋子的瓶装酒,数量甚至比普通超市柜台里的还要多。粗略估算了一下,他这里总共收藏了有将近2000瓶,500多种白酒。
同期声:俞文泉:价值总共要好几万了,要靠近十万块钱酒。
说起收藏白酒,老俞坦言,这还跟当初自己嗜酒如命有关。年轻时,每天都要喝个七八两,身边的朋友也都知道老俞爱喝酒,过来串门,礼品中总少不了这酒。
同期声:俞文泉:因为我的亲戚朋友也多,他们到我这里来玩就带两瓶酒来,有的时候舍不得喝,就藏藏,原来一直在上班的,拿回来的酒也不可能一次性吃掉,就这样聚聚,形成一个爱好了。有的朋友,年年送两瓶的话,十几年,二十几年送下来,要多少瓶了。
退休后,查出患有三高,老俞也控制了饮酒,每天稍微喝点药酒过过瘾。家里的酒越聚越多,又不能喝,这可让老俞郁闷坏了。后来,老俞想出了一个法子,喝不了,不如展示出来,每天都可以看看,心里也舒坦啊。
同期声:俞文泉:原来只花两千多块钱,做里面的柜子,后来放不下了,放不下就请木匠给我专门设计了,专门在客厅里,我活动的地方,做了七节柜台。
这花花绿绿的酒瓶全部搬上柜台以后,老俞越看越有成就感,每每有朋友来家里做客,老俞总会领着他们参观自己的酒世界。
同期声:俞文泉:凡是到我大儿子家去吃饭的人,亲戚朋友,来了之后先来参观我的酒,到小儿子家的亲戚朋友,他们先来参观我的酒,他们越来我越开心,越高兴,心情两样了,心情上比较舒畅了。
渐渐地,老俞戒掉了酒瘾,喜欢上了收藏酒。他说,收藏酒的意义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酒瓶。
同期声:俞文泉:酒瓶确实有意思的,比如说军酒,有手榴弹,有子弹头,又有地雷,主要是好看的酒瓶,酒瓶漂亮,收藏酒就是养生养心。
如今,老俞每天都要到酒柜前转悠好几遍,捧起这些宝贝,擦了一遍又一遍。外出旅游总会先去看看当地的特色名酒,买些带回来,继续扩大他的藏酒规模。
同期声:俞文泉:要收藏品种么,有的看中了,好的,也要买的,有时候看中了电视里一直在广告的酒,好还是不好,我们也要去选选看,反正时间长的,慢慢地收。
怎么样,老俞的退休生活丰富多彩吧。休闲是老年人幸福而安详的生活状态。不过,这种状态并非是无所事事,而是老人能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做愿意做、喜欢做、能做的事儿,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平衡,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