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春运在1月13日拉开了帷幕,交通运输业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考验。对于中国人而言,“春运”是特别的存在,众多游子在农历春节前后踏上回乡或返程的路。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80年的《人民日报》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人员流动限制的放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乡外出务工、求学,37年来,春运大军从1亿人次增长到今年的29.78亿人次,相当于让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总人口搬了一次家。而铁路部门一直是春运期间压力最大的一个交通部门,不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春运”的交通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回家之路”有了更多的选择。
【同期声】杨妮:我们回家的话 火车要18个小时 飞机只要两个多小时就到家了
28岁的杨妮来自陕西的农村,4年前来到常州工作,从一个月仅1000多元的工资到现在成为一家汽车会所的店长。四年后,她终于在常州立住了脚,个人收入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对于每年春节的“回家之路”,杨妮的感触可谓“深刻之极”。
【同期声】杨妮:我以往回去的话 要么就是火车回去 要么就是不回去过年 …以前的时候买火车票特别麻烦 这两年还好了 可以在手机上 微信上买火车票了 但是在前两年的时候 我是要打电话买票的 因为上班也没有时间出去排队 排队也比较痛苦 打电话的话还要去掐点 打电话有时候打不通 还要占线 打电话打通的时候就没有火车票了
回趟家需要花上近20个小时,所以杨妮一般只在春节回家:第一年为了省钱,她买的是硬座票,18个小时后到达陕西,她已经站不起来了;之后两年,她选择了卧铺,虽然躺着要舒服多了,可是各种味道充斥着车厢,下车时,也已经是筋疲力尽。
【同期声】杨妮:基本上我到家之后就是起不来了 腰酸背痛 在家里要缓解两天才能缓过来的…起初的时候 因为是经济这一块的 我们会考虑到去节省 像这两年的话 我自己各方面条件相对要好一些 …所以宁愿多花一点钱和家里面团圆…今年我还比较幸运 买到的是打折票 六百多元 像我们往常回家的话 飞机票都要一千多元钱的
【同期声】员工:陈总 今年回家过年吗?
【同期声】陈松:回的呀 (能不能稍我一段)你什么时候回去啊?(我估计23、24号)差不多 (我今年的车票没有买到)你是到江西平乡? 那我把你带到南昌
【同期声】员工:好的 到了南昌 我再想办法回家
2012年,陈松来到常州打拼,从小店员做起,现在的他不但是某知名品牌车膜的常州总代理商,而且还拥有自己的高档汽车会所。一年一次的春运也是他必须应对的,从最早花12个小时坐火车、坐老乡的顺风车到如今给别人搭顺风车,陈松的“回乡之路”也在发生着变化。
【同期声】陈松:因为之前自己搭过老乡或别人的车子回去 这个真的是特别方便 因为我回家 路程也不远 800多公里 开车七八个小时 开车回去的话不是很辛苦 途经服务区还可以休息一下 2014年自己有车了 所以到现在 每年都是自己开车回去
因为开了汽车会所,陈松发现客户中有大量的“外地人”,于是发动客户们“拼车”捎人回家。2017年的春运,老乡帮老乡的方式便利了一群在常州打拼的“外乡人”,他们将在1月23号至25号之间踏上公路返乡的高峰。
【同期声】陈松:我们自己认识的老乡 亲戚朋友或者同事 在常州这个城市工作中 生活中我们自己认识的老乡 跟他们沟通一下 能不能也拼车 也可以帮助到别人 也能节能环保…这肯定是跟我们国家的政策有关 让我们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大家肯定会选择越来越舒适的交通方式回家
杨妮和陈松是在常务工人员中的典型,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常州站稳了脚跟,发展了自己的事业,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让他们的“春运”交通工具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火车到现在合适自己的交通方式,他们就是千万“回乡客”的缩影,也是我国春运交通变化的一个缩影。2017年春运为期40天,是近5年内最早的一次,这两天,铁路、公路、民航部门已经迎来了大量的“回家之人”,我们来听听他们对于“春运”交通变化的感受。
【同期声】回家旅客:现在回家已经有多种选择 中国的高铁网也四通八达 坐高铁回去也方便 现在私家车也多起来了 也可以拼车啊 顺风车 现在是多种出行方式选择 …现在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选择就多了 现在国家的出行方式也多了 以前也就是火车 大巴
【同期声】回家旅客:以前坐火车要坐几个小时的 现在飞机快 而且现在的安全性也高了 现在机票价格还好
【同期声】回家旅客:原来都是绿皮的火车 现在都是高铁了 感觉没有那么拥堵了
事实上,传统的绿皮车已经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我国从1997—2007年之间,铁路交通网络经历了六次大提速,而2008年8月1日开通了第一条高铁即京津城际,铁路进入高铁时代。“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完善高铁网络,形成八纵八横主通道,到2020年,实现高铁运营里程3万公里。如今,高铁已经成为春运期间铁路运输中的“中坚”力量。
【同期声】常州火车站北站 党总支部书记 汪秋萍:我们京沪高铁自2011年开通以来 从2~3000人次左右的客流到如今的日均7000~8000人次 以每年1000人的人数在增长
在铁路网络完善提速的同时,其它的交通部门也在分流着春运人群。2015年春运:常州铁路公路民航累计发送旅客683万人次,其中铁路部门105万人次,增开旅客列车50对,相比前一年下滑近20%;公路发送旅客556万人次,民航运输旅客22万人次,增长11.23%。2016年春运:铁路公路民航累计发送旅客680万人次。铁路部门发送旅客137万人次,增开旅客列车55.5对。公路旅客发送量522万人次;民航旅客吞吐量21.2万人次。2017年春运:常州铁路公路民航预计累计发送旅客663万人次。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52.66万人次,增开旅客列车29.5对;公路运输预计发送旅客486万人次;民航旅客预计吞吐量25.06万人次,同比增长18.19%。
【同期声】常州机场经营发展有限公司 总经理 陈勇:随着机场航线的增加 我们每年春运的流量在不断增长 有些航线的增加也给旅客出行成本带来了下降…我们在外务工的人员生活水平确实在提高 整个务工人员的层次也在提高 他们已经不是在从事简单的劳动体力了 机票购买的容易程度也是下降了 而且可以提前很长时间定 甚至提前半年以上定都可以。
我们的春运旅途变得更加高效、便捷、舒适的背后,体现出的是时代的变迁,是社会的进步,是国家的发展。但不变的是我们的思乡情结,这种情结驱使着我们,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春运的“大军”中,背着行囊向四面八方涌去,最终回到一个叫做家的地方。
中国人的乡土观念、城乡的二元结构、资源配置等一系列深层次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春运的产生,可也正是这些大量务工人员的流出流进推动了时代发展的脚步。作为我国所独有的“迁徙方式”,春运37年回家路的变化,体现的正是社会的进步,而这种进步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更多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