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相关的习俗众多,前几天呢,我们也给大伙介绍了不少,但要说最隆重,最虔诚的,还是腊月廿九的祭祖了。
祭祖,顾名思义,就是祭奠家里的先祖,这个习俗在中华大地流传甚广,大众的做法就是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而梳理它的流传脉络,还有一个动人的二十四孝故事,据说东汉时的丁兰以砍柴为生,因为母亲不能经常按时送饭,就生了点怨言,直到看见乌鸦反哺后才受到触动,主动迎向母亲,不曾想这一反常的举动竟然让母亲惊吓过度,投河自尽了,这让丁兰愧疚不已,日夜祭拜,这便成为了日后祭祖的由来。而在我们常州,这种由家长主祭的习俗绵延至今,拜天拜地拜祖上的内容都有,还有几道菜是必不可少的。
常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范炎培:一个是豆芽,称为如意菜,还有豆腐啊、百叶啊,全是素的,还有个素菜呢,就是豆斋饼,豆斋饼是我们常州地区特有的一个食品
哪怕是天人永隔,过年也是要团圆的。这中间有神灵之说,迷信成分,但却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愿,也是年在中国人心中具备如此重要地位的缘由。
做米酒 年味浓
再过两天就是大年夜了,这年味自然也越来越浓,晾晒的腊肉,做馒头,蒸团子,大伙忙得不亦乐乎。而在我们常武地区,很多人家在年前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做米酒,在腾起的蒸汽之中,这幸福感溢于言表。
现场:把米抄进米篓
今年67岁的杨国兴,是南夏墅街道庙桥人,17岁就跟着父亲学做酒,入行已经50年了。好的原材料是做出好酒的关键,老杨喜欢选用当年新上市的白糯米,在缸里浸泡10个小时,然后舀进米篓,用水不断冲洗,直到米篓里流出来的是清水,表明白糯米已经洗净,然后放入蒸桶,用手抹平,再用湿布条将蒸桶外围的缝隙全部盖住,为的是最大程度不让蒸气流失。
做酒人 杨国兴:大概一蒸蒸75斤到80斤左右,全部蒸熟了以后,捏一捏米,是否里面还有芯子,熟不熟,如果不熟的话还要加两勺开水。
生火材料老杨选择木材,相比煤炭不仅环保,而且火力更旺,只需蒸上半小时,袅袅青烟便从蒸桶边钻出,这时候表明糯米已经蒸熟。
杨国兴妻子 张云英:锅盖盖着有热气出来,有轻盈盈的热气就是好了。
不能有一刻耽误,杨国兴和张云英把这一蒸桶约75斤白糯米从蒸炉上扛下来,放置在一个类似于梯子的木板上,下面放着一个木盆,老杨需要一直这样浇水,直至白糯米完全冷却。
做酒人 杨国兴:淋水为了冷却,烫的话酵母菌会烫死,所以要淋好水,冷却到温的,大概30度左右。
待白糯米冷却到位,夫妻俩再把这一锅降好温的糯米扛到里屋,这里就是美酒最后生成的地方。
现场:将白糯米倒在扁担里
现场:抓了一把酵母菌撒在白糯米上
现场:不断搅拌
充分搅拌让酵母菌与白糯米完全融合,在倒入酒缸之前,要先在酒缸底部撒上一层酵母菌,然后将白糯米抄进去,中间插上酒篓,就可以静静等待米酒的生成了。
做酒人 杨国兴:粳米要26个小时,糯米只要20个小时酒就来了,到明天下午两点左右就香了。
老杨说,要想喝到口感纯正的米酒,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先这样放置七天,然后用塑料薄膜密封,再等上40天,醇香的米酒便可出炉,如果要用米酒吊烧酒,还得再等上20天。50年来,老杨每年有五个月都在这样的忙碌中渡过,随着年岁增大,也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但依然舍不得丢下这门手艺。
做酒人 杨国兴:全是体力活 基本上早出晚归,没什么休息时间,一年有靠近五个月在外面做酒,全是赚的苦力钱,因为是我父亲传下来给我的,所以我学到了这个事情。
怎么样,看着这做酒的画面,是不是感觉更有年味了,希望忙碌了一年的人们,都可以享受春节的宁静与祥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