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室:竹器的编织手艺,是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之一。据考证,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就会用竹子编织器物。竹匾、竹篮、竹梯等等,曾经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但随着时代发展,手工竹制品渐渐被塑料制品等代替,而竹匠也逐渐被淘汰,今天的生活超视,我们就跟随竹匠徐洪坤一起感受竹器的时光变迁。
配音:江南的农村,谧静而闲适,不少人家屋前屋后,都会种上一些竹子,炎热的夏天,顿时清凉了不少。(字幕:前黄镇运村村)
现场画面:砍竹声
配音:64岁的徐洪坤是村里唯一的竹匠,对于他来说,竹子全身都是宝。
过渡画面 把竹子拖回家 还是制作 劈开竹子之类的。
同期声:竹匠 徐洪坤:一个竹片就要劈四层 18岁开始学的 跟着杨桥拜的师傅学的 学徒学三年的 刚开始做点篮 筛子 都是粗糙活给你做 慢慢点做就做做匾 打凉席
配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比较匮乏,徐洪坤家兄弟较多,他就被父母送去学手艺,在当时,这是农门子弟一条不错的出路,相当于铁饭碗。
同期声:竹匠 徐洪坤:老一辈传下来的 荒年饿不死手艺人 那时候泥水匠 木匠都要学的 找老婆好找 人家都要找手艺人的
配音:“三年磨一剑,出鞘见锋芒”,三年学徒,是每一个竹匠必走的路,三年之后,才可以脱离师门,另外接生意。由于手艺精湛,当时的徐洪坤几乎每天都要到客户家上工。
同期声:竹匠 徐洪坤:那时候做的人家多的 每家每户都要做的 到一户人家做五天 一天做的工钱是1.2元 我学徒的时候 还没有这样的东西 都要人手工劈出来的
画面过渡:把竹子刮光
同期声:竹匠 徐洪坤:要刮到光 不刮的话就是毛的 人家不要 不刮的东西只能做篮子什么的
配音:旧时的生活,总是沁着竹香。相对于其他器具来说,竹器轻便、便宜,而且还耐用。“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竹篮就是普通家庭最常见的用品;除了竹篮子,扁担、箩筐、土箕,可以说是每个农户家必备的。靠着这门手艺,徐洪坤撑起了一个家。
过渡画面 把劈好的竹篾剪断 开始编织
配音:粗细大小均匀的竹篾,就可以用来进行编织。一根根竹篾在徐师傅粗壮的手指尖飞舞,来回穿梭,这是在做一张匾的底,匾在农村的用处可不小,很多舌尖上的美食都靠它,晒豆子、晒菜干……,它能让食物在阳光中风干,留下岁月和光阴的味道。然而做这样一张匾,却并不轻松。
同期声:竹匠 徐洪坤:做匾一定要蹲在地上 腰总归疼的 一面筛子要一天 一个匾要做两天 那时候长工做 一定要拿出来的
配音:没有图纸,也不需要什么辅助工具,多大的竹器,什么形状的竹器,用多少竹篾,该怎么制作,徐洪坤都胸有成竹。
同期声:竹匠 徐洪坤:没有样子给你的 都靠你的手 你心里 做到什么样子就什么样子 打的时候也不能打太紧 不能太挤 打到没有缝
过渡画面:一边编 一边打
同期声:竹匠 徐洪坤:刚开始分田到户了十来年还好 还能做做卖卖 那时候田都要种的 人家有两三件东西要做 到现在没有了 到市场上去卖 卖不掉了 现在都不种田了
配音:看着伴随自己半生的竹子,徐师傅不由感慨万千,竹子早就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从十年前开始,没有人家要上门做竹器了,就算做好了拿去市场上卖,买的人也很少了,师兄弟们逐渐改行,那时徐师傅也萌生了改行的念头。
同期声:竹匠 徐洪坤:竹匠不做的人很多 都到厂里去上班 到厂里去上班还舒服 挣钱还多 没有割胃之前 我也打算改行的 生病之后没办法 就继续做下去。
配音:虽是无奈之举,不过徐师傅说,自己内心也舍不得这个老行当,为了生存,他也在寻找一些便宜的原材料替代品。
同期声:竹匠 徐洪坤:有一种塑料筛子代替竹筛子,塑料筛子价钱便宜 只要十几元一面就可以了 现在的竹子七八十元一担 有的地方百来元一担 做下来要60元一只 一只匾要用25斤竹子 只卖到150元
过渡画面 有人上门来买竹器
同期声:前黄镇运村村村民 蒋华春:簸箕 农村上的用具 城市里很少 不太用了 做事情用的 现在竹制品被塑料制品代替掉了 手工制品被机器做的多了
配音:虽然仍有一些人和蒋华春一样,觉得塑料制品虽然便宜,但不如竹器耐用,徐洪坤还是有些发愁,他说如今做竹匠,钱挣得少,他担心没多久这个行当就要失传了。
同期声:竹匠 徐洪坤:赚不到多少钱 一个月除掉本钱 赚到2000多元一个月就很好了 前黄 运村 漕桥 竹匠里我年纪最轻 我64岁了 小孩不做了 叫他做也不做 没办法 你说叫别人来学徒吧 他香烟钱都(挣不到)从现阶段的形势来看 最多五年 就没有人做了
配音:为了不让竹匠这个行业失传,一些人开始走竹编艺术品的道路,但徐师傅说,竹匠的存在,还是为了打造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器具,所以,提高竹器在替代品中的竞争力,才是生存的关键。
同期声:竹匠 徐洪坤:一条凉席 宽度是1.8米 长度2米 现在都要好的 要讲质量了 劈两层 头面要劈两层 三层跟四层就扔掉了 别人买了房子进屋要买张匾 一定要来取的
配音:其实,关于老手艺究竟留不留的争论一直存在。回首过去,粮油票证管理员、电影放映员、铅字工、寻呼台传呼员等已经成为不同时代人们各自的回忆。一方面,有的职业可替代性强,终究会萎缩消失,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对还葆有市场需求的老手艺则要传承、发展,更要创新,使老手艺也能迎来“又一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