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连线


秧苗枯萎 除草剂惹祸?

时间:2017-07-13 19:50:10  来源:武进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从上个月开始,我区农田的插秧已经全面结束,近期秧苗已进入快速生长期,但前几天经发区西湖街道湖滨社区的一些种田大户却发现他们的秧苗出现了枯萎死亡的现象,到底怎么回事呢?一起去看下。

农户 刘鹤明:不知道打了什么毒药 水渗到我田里  所有的稻都不好 现在都在死 不光是这里一块 后面塔周围也是

农户 周国兴:这里有两块田 东边一块田和西边一块田 刚好总水沟是经过铁(发射)塔的 这样水要进过  只要水一满 就像两边的田里放水  你看现在流出来的水都是红兮兮的  这秧苗马上要坏 保不住

农户们反映,这样的情况发生在今年5月中旬,有人在这个发射塔围栏内喷洒了除草剂,结果6月初下了一场大雨,排水沟内的水漫到了农田里,没过多久秧苗就出现枯死状态。找到对方理论,结果也没有什么明确的说法。

农户 刘鹤明:找过他们的 但是死不承认 说让我拿证据我说证据已经在这里了 我们一样的稻种  那边的好的 靠着你们(信号)塔的的为什么不好

发射台 员工:除草剂就只有固定的那几种(草甘膦 还有呢)百草枯 百草枯现在还不能买 …他说我们撒除草剂影响了  但是这个情况  他们只是空口说说的  我也不能说是谁的责任 是不是他自己有问题  或者我们的原因

工作人员表示,发射塔周围有杂草会影响信号,所以年年都会除草,今年出现这种情况也在他们的意料之外,不过具体什么原因,还是得看检测结果。而为了检测,早在记者采访前,环保部门已经取走了水样。

农户 刘鹤明:取三瓶水 它渗出来的地方取一瓶水 这个下面弄一瓶水 隔壁田里弄一瓶水 环保上的 现在先拿去化验

发射台 员工:如果环保上能出一个证明 就比较明确了 责任就是谁的  不回避  一直不回避…他们天天来 我们天天和他们见面协商的 从来不躲避

农林建议:检测土壤找原因

7月4日,由湖滨社区组织,经发区西湖街道办农经科、环保部门、发射塔以及涉及的农户们一起进行了协商,从这次协调会议的现场记录中发现,发射塔除草的农药包括草甘膦、百草枯、乙草胺和水花生净,接着往下看。

经发区西湖街道湖滨社区主任  邓达:一个是草甘膦 包草枯 还有一个乙草胺 还有一个水花生净 ……当时本来是既希望于环保所的 环保所说不是他的事情 应该是农林的事情  经管科就和区农林局联系 联系后就下来看了下现场 看了现场后

区农业局植保植检站 副站长 朱龙粉:其实大家去都能看出来一个趋势 受损严重的田块是塔的水的下游 比较严重 还有塔周边 曾发射状的 有个梯度 痕迹是能看出来的

7月5日,区农林部门详细的查看了受损秧田,不过,由于没有看到喷洒除草剂的包装袋,朱龙粉表示,要确定是否是发射台喷洒除草剂造成了秧苗枯萎,最好的方式还是检测。

区农业局植保植检站 副站长 朱龙粉:从他们提供的四种药剂来看 草甘膦和百草枯这两种药都是绿生性的除草剂 …这两类药有个特性就是  遇土立即钝化  也就是遇土就失去活性了 大家都不用担心会有什么问题 乙草胺  在过去很多年 我们水稻上是可以用这个来除草的  即使冲到田里去 浓度高一点 也不会出现这么多的死苗现象  现在就是第四种药  因为我到现在也没看见药包 里面成分什么我还不能确定…所以现在最好的办法要拿依据 拿证据  那你就要检测土壤  把塔下的土壤和田里面的土壤比对

现场:连线记者 施劼婧:我们上星期走的时候  有的农户已经开始补种  由于已经过了机插秧的时间而只能直接播稻种  事隔一个星期之后 这个秧苗已经长出了寸许  这一次的补种有没有用还是未知数

农户 周国兴:它会影响我们全年的收成  要重种的话 一个是机耕费的损失  第二个种子损失 第三个时间拖延 它拖延了 就不会高产了

农户:长势也是不理想的 不好的  和以往比差了点

农户:不管有用没用 想要减少损失

区农业局植保植检站 副站长 朱龙粉:应该是能够有收成 但是我现在就担心 因为水花生净不知道是什么成分  如果是长残留性除草剂的话 即使补种下去  不要抱太大的希望

目前呢,双方还在进一步协商,但农户的损失已经造成了,如何进行弥补,希望能尽快拿出措施。

生活连线

更多>>

生活连线20240930

生活连线20240929

生活连线20240928

生活连线20240927

生活连线20240926

生活连线20240925

生活连线20240924

生活连线20240923

生活连线20240922

生活连线20240921

生活连线20240920

生活连线20240919

视频推荐

更多>>

常州经开区召开工作思路研讨会 明

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召开

区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武进法治影院2025年度项目发布

“政企”通力 武进“公转水”运输

信承瑞:跨界医疗进军科技“无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