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瓜果成熟季,也是菜农们最忙碌最难熬的季节。1999年,盐城人陈德标带着妻儿一起来到武进从事大棚蔬菜种植,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他们过得怎么样了呢?系列报道《高温下的坚守》,一起来感受菜农的生活。
早上七点半,太阳的威力已经不容小觑,为了补充体力,陈德标的早饭吃得很扎实,儿子陈益海已经载着150斤的地产蔬菜去了菜场售卖,儿媳也早早上班去了,13岁的孙子还在赖床,自从四年前老伴去世后,他便习惯了一个人吃早饭。
菜农 陈德标:三点多钟起床。
陈德标一家在湖塘龙潭村承包了六亩地种蔬菜,在他的精心侍弄下,十多种蔬菜的长势甚好,简单休息了一下后,67岁的陈德标又开始了一上午的忙碌。今天,他要把黄瓜垄上的支架全部搭好。
菜农 陈德标:外面35度的话,里面就有40度
为了防暑降温,陈德标已经把大棚扯开了一道口子,但是菜地上的最高温度依然能达到45度左右,因此,他不得不避高峰。
菜农 陈德标:中午十点多钟休息,下午四点多钟上班的话,干到七点多钟
陈德标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和黄土地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他说,之前在老家的时候就以种植棉花、玉米等经济作物为生,后来效益下滑,才选择了到常州这座交通更为便利的城市来谋生。
菜农 陈德标:种菜累,也辛苦,挣不了多少钱,像我们能上班就上班了,上班没人要,就种菜,这个棚,刮风下雨还危险
不过,话是这么说,陈德标依然对这片菜地倾注了满腔的心血,他说,种菜也没什么诀窍,挑选好品种,做好科学管理即可。
菜农 陈德标:这个草晒不死,你把它踩碎了就死了,土地就是农民的根哪,没有土地不行。
就靠着菜地上的收入,陈德标为儿子娶妻生子,一家人的生活也渐渐稳定了下来。如今,儿子陈益海已经39岁,充当了这对父子兵中的卖菜角色。尽管是菜场摊贩中为数不多的男壮丁,可他的手脚却不输那些女摊贩。
陈德标的儿子 陈益海:练出来的,撕起来要快,以前是种什么他们吃什么,现在是他们吃什么我们种什么
对于种菜卖菜这档子营生,陈氏父子的理解很朴素,却也很深刻,在这个夏日,正是许许多多像他们这样的菜农的坚守,才换来了我们菜篮子的满满当当,于他们而言,这是一种讨生活的小目标,而于大众来说,这却是一道有力的生活保障!
陈德标的儿子 陈益海:还好的,也就为了下一代,辛苦钱
土地是农民的根,这句话给我的感触很深,菜农的文化素养可能并不是很高,但是他们对生活最真实的感悟,却令人相当动容,也祝福陈德标父子在武进这片热土上能有更大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