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文明的城市,首先是一座爱阅读的城市。今年4月8日,主题为“书香武进、悦读人生”的武进区第一届读书月活动正式拉开帷幕,读书月围绕“书香武进”、“阅读成长”、“分享交流”三大板块,开展20项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阅读活动,旨在打造一个书香武进。书香武进自然少不了爱书之人,家住牛塘长虹花苑的白清渊便是其中之一。
白清渊:一边讲,我一边记,每天就是一页。我一般五点就起来,今天是19吧,礼拜三。
观看《一日一字》节目,并做好笔记,这是78岁的白清渊刚刚做完的早课。边读边听边写是他多年的习惯,像诸如美术、书法、诗词等文化类的电视节目,他都是边看边记的,特别是和他有着很深渊源的《走遍中国》。
白清渊:《走遍中国》的《走进常州》第二集前6分钟就是在我家拍的,他的导演和节目主持人,说我这个倒真的是走遍中国了。他看到有的地方怎么有红笔,他一共是播了三次,我看了三次,放一遍我看一遍,所以有的地方重复记。 书籍画面
白清渊家的阁楼俨然被他布置成了一座小型图书馆,那些书分门别类摆放有序,包裹着牛皮纸,清晰地写着书名,可见主人的爱惜之情。由于白老刚搬家不久,这座小型图书馆还仅仅是他藏书的冰山一角。
白清渊:郭沫若18卷文集我都看完,鲁迅的10卷,都要全文看的,还要记。巴金的也是15卷,叶圣陶的是18卷。59年之后出的,反右之后出的一批文豪们的文集,鲁迅的是56年版的。
从鲁郭茅到巴老曹,那些文学史上熟悉的名字告诉了我们,白老藏书的悠久历史,而他的执着,则从小就开始了。
白清渊:它是36本,都是宣纸的。我是一个中学生,我在历史书上看到《三希堂法典》。我刚好我妈给我做了一件比较好的衣服,我说卖掉了。
省了几个月的钱才买到的《三希堂法典》在文革中被没收,成了白老的遗憾。那场文化浩劫,白清渊没能保住五担书,尽管如此,在1995年,他依然凭借一万五千本藏书,被评为常州市“十佳藏书家庭”,虽然藏书量不是位列第一,但他却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 白清渊:我书都分类整理,特别欣赏我的笔记,藏书家庭好像不在做,这是一。二是我还在读,有的人只是藏书不读。我是藏书为读书,读书做笔记,做笔记写文章,这是一步一步的。第三我订的杂志,比如《中国书法周刊》,我从定我不断的。
白老对藏书、读书有着十分明确的见地。中文系出身的他,为了写作,为了编写地方志,为了学书法,把书当作了忠实的伙伴。一路携手走过的半个世纪,藏书从白清渊的一个兴趣爱好,也慢慢发展成了他的一项事业。
白清渊:(我写的)这封信五千字,大概12页。里面有七点,其中有一点就是建议常州搞读书节。1995年的11月1号我们常州搞了第一届读书节。我去做一些讲课,第一届第二届读书,我那时是有点忙的。
白清渊个人的这种推动也融入了整个社会的大浪潮。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发展。2012年,武进区申报省级公共文化示范区。政府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推动公共图书馆体系的建立。武进图书馆总分馆的建设,已经全面延伸到乡镇,下一步还将向社区延伸,最终打造一个覆盖全区范围的阅读阵地。
白清渊: 特别是和谐社会,我们国家要搞建设,文化是不能不上去的,文化上去的最基本的东西就是读书。书就是文化的核心。你专业的书要看,生活的书要看,交际的书要看,历史的、地理的、文学的要看,这个都是基本常识。
白清渊和书籍、文化打了一辈子交道,如今,他可喜的是看到了全民阅读正在逐渐复苏,更觉得这种习惯需要传承。在他的案头,就放着一本《梁启超谈读书方法》。这篇文章本来刊登在报纸上,白老画了重点,复印了五份,准备寄给孙辈们阅读。
白清渊:老师说你看书不记笔记,重点怎么列出来。看书不是看一遍,好的书要看几遍。丰子恺好多经典的书,他要看8遍。63 、64年我看鲁迅记日记都是毛笔写的,我就毛笔写。
在白清渊的理解中,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让他获益匪浅,也让他矢志不渝。退休之后,白清渊依然笔耕不辍,在各个学校、社区进行书法教育。但不管多忙,一天两个小时读书读报必不可少。50年代幸存的经典名著在白老的书橱中渐渐泛黄;60年代的革命样板戏在包书皮中记录着那个年代;80年代的杂志整齐划一……每一本书都在这里展现着价值,记录着时代。
白清渊:读书对我来说,就是生活中间不可缺少的部分,只要身体健康,这一天我就要看书、读报。
阅读是门槛最低的贵族行为,阅读可以让一个人变得优雅,变得厚实,变得从容。如今,各级政府在大力倡导文化建设,倡导阅读,在这样的氛围中,希望更多的市民可以和白老一样,手捧一本书,感受文字之美,同智者对话,寻求一种蛰伏于内心的自我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