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连线


笼之美:走进雕庄鸟笼的前世今生

时间:2017-09-28 20:31:38  来源:武进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如果要追溯中国人与鸟笼的历史,那可谓渊源流长。早在南宋初,就有一位制作鸟笼的能手叫詹成,其制作的鸟笼“四面皆花板,纤悉俱备,其细若缕,而且玲珑活动,求之数百年,无复此一人矣!”明清以来,鸟笼的制作更加精细,而且慢慢因地制宜,形成了“北圆南方”两大流派。如今,这手工鸟笼,玩的人多,做的人却极少,在咱们常州雕庄就有这样一位手工鸟笼的手艺人。
雕庄位于常州东南方向,古时这里竹林成片,葱郁茂盛。丰富的竹资源,为传统手工艺者制作竹工艺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材料。雕庄鸟笼制作技艺形成于清同治年间,至今已有150年左右的历史。位于雕庄中村有一排老房子,雕庄鸟笼第五代传承人史国铨的家就坐落其中。还未进屋,耳边就传来依依呀呀的京剧声,循声而入,在老房子的尽头,我们见到了今年70岁的史国铨。
时光回到到47年前,对于年少时学做鸟笼的场景,史国铨记忆犹新:上世纪60年代,中村成立了鸟笼工厂,由于技艺好,做出来的鸟笼都是上海人来订购的。当时还是小徒工的史国铨先是跟着父亲学,而后又进了村里的鸟笼厂。
雕庄鸟笼第五代传承人 史国铨:23岁开始就做鸟笼了 一开始自己学的 后来跟着我的父亲 还有我父亲的师傅 学了好久的 看看容易的 做做也难的 要你自己去钻研的 要肯吃苦 后来要求发展 就喊我父亲带些年轻人 有的人做做就不高兴做了 后来就只剩下我一个人了
在史国铨的工作间里,我们看见墙上挂着一个年轻人都不怎么认识的传统舞钻,台上木盒里整齐地码着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手工钻,木柄已经磨得滑不溜手,用来拉丝的板凳上也刻着一道道锉刀留下的痕迹……所有的一切都已经是陪伴史国铨近50年的“老伙计”了。
雕庄鸟笼第五代传承人史国铨:这都是自己做的 这又没有卖的 大大小小有十多个的 这大小不一样 这是小丁钻 笼丝上进行固定 花钻是钻洞眼的
鸟笼的制作工具包括竹刀、刮刀、刻刀、舞钻以及各种自制的钻头、斜凿、直凿、老虎钳、拉丝凳、步弓、弓锯等。鸟笼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大致可分为六个制作流程,30多道制作工序。
雕庄鸟笼第五代传承人史国铨:先开梁 开梁了以后拆 拆了再步弓步 步了再打影 打了影再砍 砍了下来再拆胚子 再小打钻 先打上档 板子 全部要四头打 全要一个个开过去
一个好的鸟笼必须具备选料好,做工精等优良品质,摆放时要四平八稳,史国铨说,即便是只普通鸟笼,也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一周才能做好。拉丝、钻眼、拉花……每一步都是细致活,既费神又耗眼力,在一根根纤细的竹签上描摹、钻孔,再用细钢丝慢慢拉出图案,一点点差池都不能有。
同期声:雕庄鸟笼第五代传承人史国铨:最主要的就是拉花 拉花很容易拉到旁边去 拉花的绣角拉得不直会走线 所以拉花的线一定要走的好 像拉花的那种报废 一般有15个洞眼 你拉好8个 一个洞眼坏掉 拉好的都要全部报废 整根都不能用了 只能全部扔掉
鸟笼主要由板顶、笼架、笼条、笼门、笼底等组成。在史国荃做的鸟笼上,你根本找不到一个铆钉,全都利用镶嵌工艺制成。他介绍自己的鸟笼每个零部件的尺寸都是靠手上功夫完成的,不能差一毫米,接缝的地方要吻合到连个发丝也塞不进去。
雕庄鸟笼第五代传承人史国铨:45度角一定要刻着好 不然扎起来的不吻合 三个好的 一个不好就不行 必须要四个全好的 还要方方正正 岔开了就不好看了 不看见细线吧 不能看见穿的 这个洞眼和那个洞眼是对着的,45度角要割着好 割了不能给它叉开 考究起来 你的头发丝都卡不进 就要做到看不出的 像这样你看得出吗 看不出
在史国铨的记忆里,常州的各大公园是爱鸟人士的聚集之地,他们口中对鸟笼的评头论足,也是他探索手工鸟笼技艺的动力。而养鸟人的青睐,让史家鸟笼成为了市场的香饽饽,继续来看报道。
在常州小东门花鸟市场,我们找到了做鸟笼生意的山东人卓成雨。2003年,他从上海到常州来做鸟笼生意,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真正接触到了史家鸟笼。在卓成雨不足10平米的店铺里,摆放着大大小小上百只鸟笼,而史国铨的鸟笼是店里最畅销的款式。
鸟笼卖家 卓成雨 常州来讲 只要是养绣眼的人手一把 没有不知道他笼子的 销量十几年一直可以的 反正我低价不卖 大概有七八个款式 我们看什么销量好 我们就拿哪个 你像这几个都是比较畅销的 质量绝对好 扎实 你看拿过来和他们机器做的不一样 你看一压和小板凳一样 小孩坐都不要紧
经久耐用的质量加上精雕细琢的外观,也让上海的客户慕名前来求购,普通的千把块,精贵的则要上万块。
鸟笼卖家 卓成雨:可能现在没有他笼子的人感觉不出来 等他不做了 你就感觉到他的珍贵了 等你再想买他的东西就买不到了 所以他有多少 我收多少 就是他量跟不上我 我等一批笼子太不容易了 我收了100多只 我也不打算卖了 我就留着玩
如今,史国铨的父亲已经不在,和他一起做鸟笼的人都纷纷转行,雕庄中村也早已没有了昔日全民做鸟笼的盛况。只剩下史国铨一人还在继续,坚持一种淡定从容的生活,坚守一段逐渐泛黄的回忆……
雕庄鸟笼第五代传承人 史国铨:这赚不了大钱 人又辛苦的不得了 又刻的单调 做出来的 要别人买你的 别人不买你的 放在家里有什么用 那个时候坐的时间长 要十几个小时的 (现在)腰有点不行了 一直坐在那里 也不好的 有点辛苦的 眼睛嘛近视眼 只能看看近的东西了
2011年,史国铨的鸟笼工艺被正式评选为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上门求购的人更加多了,但是自己年纪越来越大,各方面精力开始跟不上,每年制作的鸟笼也越来越少。本想着儿子史鸿能继承自己的手艺,但史鸿在全职做了两年鸟笼之后,选择了放弃。
史国铨儿子 史鸿:我以前是在家实实在在做了两年 那真的叫苦 一坐下去 小一点6个小时 多一点的话要十个小时的 有的时候来不及 真的受不了 (现在)主要是以老式的为主 新式的如果有人要 我也会学着帮他们做的 按照他们的要求 他们的样式
虽说史鸿业余时间也能帮父亲制作鸟笼,但两个人合作,一个月也最多只能做出7把鸟笼。毕竟,制作手工鸟笼技艺复杂,即便天赋极好,若是耐不住性子坐不住板凳,也肯定不行,这让史家手工鸟笼的传承一度陷入困境。
史国铨儿子 史鸿:我爷爷那辈就开始做了 我叔叔他们都做过 可以说是祖传的 真的丢掉了可惜的 我对它感情也蛮深的 只要有人肯学 我们也肯教的 就怕太辛苦
现如今,当鸟笼饲养禽鸟的风气渐渐远去,笼艺之美还闪烁在民间。我们应该庆幸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笔财富,匠人坚守的这份初心,也让我们于自然中发现美,于造物中领悟自然之道
时代在发展,这些老手艺的生存空间被挤压的来来越少,老手艺渐渐随岁月远去,希望将来,不要只有文字、图片和我们的记忆才能证明它们曾经存在过,面对一门即将失传的老手艺,我们十分惋惜。面对手工鸟笼的传承,我们看得出史国铨的忧心和无奈,如果电视机前有观众愿意学习史家鸟笼的制作手艺,也可以和史国铨联系,让这份珍贵的财富能永远传承下去。

生活连线

更多>>

生活连线20240930

生活连线20240929

生活连线20240928

生活连线20240927

生活连线20240926

生活连线20240925

生活连线20240924

生活连线20240923

生活连线20240922

生活连线20240921

生活连线20240920

生活连线20240919

视频推荐

更多>>

常州经开区召开工作思路研讨会 明

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召开

区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武进法治影院2025年度项目发布

“政企”通力 武进“公转水”运输

信承瑞:跨界医疗进军科技“无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