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区:惊现屯粮群 外观酷似“福建土楼” |
时间:2017-12-09 20:27:09 来源:武进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
|
福建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几百人住在同一屋檐下,展现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而最近,有市民向生活连线爆料称,在我们常州也有类似的土楼,让人十分好奇,下面就跟随记者的镜头去一探究竟吧。 经过打听,记者得知热心市民所说的圆形土楼位于新北区春江镇小都村,在村委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传说中的土楼群。其实这里是以前的粮管所。大家看到的所谓的6个小土楼就是用于存粮的粮囤。整个粮管所大院呈长方形,面积约有一个足球场大小。6个圆形粮囤一字排开,位于院子的最北端,院中和院南都建有一排两层高的平房。围墙外则是农田环绕。 新北区小都村委张潘狄村民小组长
潘春华:大概是1967年到1968年的时候建的,我们这个西边人太多了 我们孝都乡人太多了
这里又新添一个仓库。 6个粮囤大小一致,底部直径约8米,高约10米左右,上面有个圆锥形的覆瓦檐顶。整体是用青砖堆叠后水泥浇筑而成,外墙的水泥很多都已剥落。整个大院也是荒草丛生,看上去有些老旧破败,不过也掩盖不了这里曾经的热闹辉煌。 新北区小都村委张潘狄村民小组长
潘春华:再到后来粮多了之后 用这个草囤 再到后来收的多了之后呢 一圈都是用草包挡着 再收起来的,中间放粮
拿草包围起来。 1953年出生的潘春华回忆起当时这里的热闹场景时,顿时来了兴致,他说当时大集体生产时,这6个粮囤已经够用了,之后分田到户后,粮食产量爆增,6个粮囤不够用,就在中间的场地上搭建临时粮仓。 新北区小都村委张潘狄村民小组长
潘春华:后来分田到户呢 它要付现钞了 现金结算了 那个时候更忙了 那个时候 晚上晚的时候 要过了十二点钟,我们那个时候交粮啊 都是用木头打的那个小车子
小车子推着 还有没有小车子的人呢 都是挑的 挑到这里的。那里还有一个门 那个门外面,有个河再拿到奔牛去轧米 那时候有小的水泥船 小的木船
扛包,人工扛上去的。 据知情者透露,粮囤之所以造成常州一带比较少见的圆柱形,是因为粮囤建在河边较为松软的土地上,圆形使得粮囤受力均匀,利于防震和防倒塌。最开始的时候,由于财政困难,村民们是用藤条和了烂泥拌匀后,用木板支撑着围成了粮囤,非常简陋。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财政宽裕后,才用青砖和水泥进行了翻建。除了粮囤,粮库里还建有烘干房、办公室、厨房、食堂、浴室等。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粮囤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渐渐无人问津,不过当年粮食丰收热火朝天的场景,仍然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 村民们说,有时候他们也在想,这样形制特殊又富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是否能够在新时期发挥余热,比如改建成农业博物馆,让孩子们到这里了解当时农业生产的历史,或者以别的形式,把当年火热生产的部分场景还原,让它留在更多人的记忆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