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总裁拜师记 |
时间:2017-12-23 20:32:29 来源:武进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
|
著名的大文豪苏东坡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爱竹,是因其外形挺拔秀丽,内心中空,比喻了君子之虚心好学,代表了高洁而坚韧的品格。为了让竹子变得更有艺术和实用性相结合,在明中期至清代,就出现了“翻簧竹刻”和“留青竹刻”两种流派,其中,以白派和徐派为代表的的留青竹刻,则成了常州城独有的一张城市名片。所谓“留青”,就是露出竹子下面的竹肌作地,也称为“皮雕”。而今天要给大家讲述的,就是这门老手艺迎来的一位“神秘来客”。他究竟是谁呢?一起去看一看。 法国人
裴迪恩:这里的环境非常棒,还能听到水流声,很宁静,让人很安静舒服。 常州留青竹刻传人
白坚仁:是的是的。 12月中旬,安徽省的广德山天气寒冷,法国人塞巴斯蒂安,他的中文名字叫裴迪恩,他这次特意从上海赶到广德山,寻找竹子。(哈哈,帮助一下,拄着棍子走)一个不懂中文的法国人,为何会在深山里寻找竹子呢? 常州留青竹刻传人
白坚仁:我们所要的竹子,是北山的要比南山的好,南山的竹子,是太阳光直晒,跟你们讲的。 原来是中国人白坚仁带着他来到了这里。(竹子空镜头过渡,到人脸部)白坚仁,是江苏留青竹刻名家,裴迪恩是跟着他学习留青竹刻。 法国人
裴迪恩:像这种竹笋,你是怎么判断它是几年的? 常州留青竹刻传人
白坚仁:几年的话,一个是从下面的笋壳上可以判断,那是很嫩的。 白坚仁向裴迪恩介绍,选竹子的知识。 常州留青竹刻传人
白坚仁:嫩绿。 Manboo(翻译):这个是发黑了是吧。 常州留青竹刻传人
白坚仁:这个是带着白白的嫩毛的,它就是比较嫩的。 冬季,竹子结构紧密,质地坚硬,没有病虫害,每到这个季节,白坚仁都会到山里来选竹子,用来做竹刻的材料。 常州留青竹刻传人
白坚仁:从我父亲,60年代就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到现在为止,我们一直是在这个比较固定的地方。 留青竹刻,是中国传统的雕刻艺术,用竹子表面一层薄薄的竹青,来雕刻图案,留青竹刻,不仅是常州历史上的三绝之一,还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近代以来,常州人白士风名动江湖,成为留青竹刻一代大师,晚年,他把手艺留给了儿子白坚仁。年近60的白坚仁,成为留青竹刻的传承人。(过渡到山里面的竹林) 常州留青竹刻传人
白坚仁:6到7年了,时间。 砍竹人:对。 常州留青竹刻传人
白坚仁:正适合我们做留青。 裴迪恩:你是如何分辨这两个笋壳的好坏的呢? 法国人裴迪恩,供职于一家法资企业,是负责公司财务的副总裁。 常州留青竹刻传人
白坚仁:实际年份应该是差不多。 砍竹人:这个啊,这个要稍微嫩一点。 这是裴迪恩第二次跟着白坚仁来到深山选竹子,他们的缘分是如何结下的呢?这要从裴迪恩对一件东西的一见钟情说起。 法国人
裴迪恩:我第一次去日本的古都镰仓时,发现了一片巨大的竹林,那些美丽的色彩,美妙的光线,带给我奇妙的感受。那时我就爱上了竹子。后来我收集了许多书籍。对竹子有了更多的了解。 裴迪恩对竹子一见钟情,2010年,因为工作原因,他来到了中国上海,他了解到中国盛产竹子,很多文化,和竹子息息相关。酷爱竹子的裴迪恩认为,这是他和中国的缘分。 法国人
裴迪恩:我在法国也种了竹子,来纪念我在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的生活,这是我女儿弗洛朗丝,她正在法国的一片竹林里玩耍,这片竹林是我们几年前培育的。 欧洲原本不是竹子的生长区,但是裴迪恩,还是坚持在自己的法国老家,开垦出一片小竹园。裴迪恩身为总裁,工作很忙碌,只有在周末不忙的时间,才能带着翻译,从上海开车赶到江苏常州。跟着白坚仁老师学习留青竹刻。 常州留青竹刻传人
白坚仁:这个一个是平面,一个是斜面。(教学片段) 因为每次学习时间短暂,裴迪恩很珍惜每一次跟白坚仁在一起的时间。(黑场过渡)为了这一次进山选竹子,裴迪恩特意从上海带来了自己准备的砍刀。 法国人
裴迪恩:我自己带了一把刀。 Manboo(翻译):他自己带了一把刀来。 法国人
裴迪恩:是我砍还是你砍。 Manboo(翻译):谁砍?他砍吗? 常州留青竹刻传人
白坚仁:让他去啊,扶着。对,好,来。那里不要动,不砍了。倒下来就可以了。是的。好,上来,好。对。开始。来了。往里面搬,搬过来,对。好啦。你看这些多少,36厘米,36厘米对吧,这有37厘米了有用的,我们把它锯成两截吧,这个位置,可以,好。行,可以,你做。让他试试看,开始了啊,好,来吧。这个锯子就是这样,总卡着,好的。蛮好的蛮好的蛮好。 法国人
裴迪恩:这里环境很好,非常宁静,这时我第一次参与原料的筛选,并且在接下来的一两年中,我们从山上带回这些竹子,就像是亲自见证了中国的历史传统。 2010年来到上海后,裴迪恩一直住在公司安排的公寓,他觉得自己语言天赋一般,学习中文实在太难,因此他除了接触中国员工,很少有机会在生活中,真正和中国人打交道,直到偶然接触到竹子,他的中国大门,才被猛的打开,通过互联网裴迪恩知道
,真正的竹刻大师,就在上海附近的常州。(航拍常州镜头过渡)2015年,裴迪恩出差路过常州,他直接找到了常州的白家留青竹刻博物馆。 法国人
裴迪恩:“人生是需要一点运气的,当时我真的非常幸运。很偶然的见到了白先生。 白坚仁开馆多年,遇到的外国爱好者也不在少数,大多都是一时兴起,面对裴迪恩的求学请求,白坚仁只是出于礼貌的答应下了。 常州留青竹刻传人
白坚仁:他想亲自尝试一下,我说,哎呀那时我没有带刻刀,因为我是在家里工作的,结果我就说,你真的要做,只能到我家,我工具都在家里的。谁想到他真的说,好,行啊。一下就跟到家里了。 裴迪恩零基础学习竹刻,那就从最基础的开始,裴迪恩的第一个任务,是在竹片上刻一个“一”字。 法国人
裴迪恩:很难。 Manboo(翻译):他觉得非常难。 法国人
裴迪恩:因为不知道该用多大的力度拿刻刀,还有就是它实在太薄了,如果用力不够,或者是太用力,一下子就刻坏了。看白老师做挺容易的,自己初次尝试却很难。 当天,白坚仁送给裴迪恩几个竹片和竹刻的工具,就是这些,开启了裴迪恩的竹刻之路。 常州留青竹刻传人
白坚仁:你看这个竹子,你是用三片还是四片的,三片的就是面积大一点,如果是四片的话,这样,就是这么小的。 法国人
裴迪恩:我想先切成两片。 Manboo(翻译):他想切成两片,然后回去可以再切成不同的大小。‘ 常州留青竹刻传人
白坚仁:我知道,他的意思就是想用两片大的,对开,所以他对开。对开一下吧。好。 裴迪恩跟着白老师来到山民家里,切好的竹子要用旺火煮开,沸水中加入明矾,去除竹基里面的糖分,杀出可能存在的寄生虫和虫卵。 常州留青竹刻传人
白坚仁:这个可以了,下明矾吧。好了。把明矾下下去。竹子它是有一点甜性的,有蔗水,用明矾是苦涩的,把它(和竹子)一个对冲,把它盖起来,烧开,我们可以计时,大概要煮两个小时。 处理完竹子,世外桃源般的竹林生活结束了,裴迪恩要赶回上海了。回到上海,裴迪恩像往常一样,练习竹刻成了他每天空闲时间的必修课。 法国人
裴迪恩:竹子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植物,纤细优美。这种植物确实很不错,很有用。 白坚仁和他讲过,一切的手艺都是熟能生巧。 法国人
裴迪恩:刚开始设计时很简单,设计好之后,就开始在竹青上雕刻,这时变的很困难,要么太用力,要么力气不够,雕刻中出现差错,会永远留在作品上。 裴迪恩隔一段时间,就会把照片发给白老师,等待他的指导。每年他还要登门拜访两三次,渐渐的,裴迪恩的作品越发有有模有样。 常州留青竹刻传人
白坚仁:我看到他第一件作品出来,我就感觉到他有自己的创意。因为他第一件作品拿出来,虽然图案简单一些,但是他的内涵,他把他的思想都融入进去了,作为一个艺术家而言,这一点是很难能可贵的。师傅教智能教一些常规的,至于他在作品上自己的发挥,就来自于自己的创作了。 法国人
裴迪恩:这时我做的第一朵花,樱花,这时第二个,这时第三个。 常州留青竹刻传人
白坚仁:进步应该是很明显的,做的时候,这里高一点,中间让它显出来花型。 法国人
裴迪恩:规格这么小,做起来很难,老师做的跟我做的区别很大,老师的收益要细致很多,非常棒,我可能太急于求成了。 看着洋学生裴迪恩如此着急,白老师早已成竹在胸。 常州留青竹刻传人
白坚仁:不着急,没事,就是五年十年都没事,五年你会有五年的成果,十年
你会有十年的成果。 在白老师眼里,裴迪恩在法国种植竹子,那时发自内心的喜爱,能把家人的故事写在竹刻了,是内心有表达欲,有了爱和表达,自然就有了艺术的基础。在饭桌上,白老师叫来了一个年轻人,说这一次,我决定了,收两个徒弟。 常州留青竹刻学徒
钱凯一:师傅,敬茶。 两位学生依次敬国白来时授业茶,深鞠一躬,就算是入了留青竹刻的门。 常州留青竹刻传人
白坚仁:今天在这儿,正式收国内籍钱凯一,和国际上裴迪恩为徒……所以我现在观点是这样的,能够纵向传承就纵向传承,纵向传承不了,我就横向传承,所以我现在收国内的钱凯一为徒弟,包括收国际上的裴迪恩为徒弟,我都是抱着这种态度,为的就是让我们这门艺术,代代传承下去。……国内国外同时开花结果。 从2015年贸然闯入白家竹刻博物馆,两年里,一刀一刀的在竹子上刻画山水,直到今天,法国人裴迪恩终于成为了中国留青竹刻的传人。 法国人
裴迪恩:我会努力的。 一门老手艺,一门艺术,相信通过传承人们越来越多的创新之举,可以让大众更为关注,或许就像白坚仁老先生所说的一样,手艺传承,创新才是灵魂,也唯有创新,才能打开机遇的大门,让留青竹刻这门老手艺,继续焕发生命的魅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