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线调查:儿科医生紧缺背后的冲突与漩涡 |
时间:2018-04-09 21:01:05 来源:武进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
|
最近一段时间,气温波动大,流感来势汹汹,抵抗力较弱的儿童频频“中招”。一边是亟待就诊的孩子和心急如焚的家长,另一边则是分身乏术的儿科医生,这场流感“狙击战”让儿科医生紧缺的“尴尬”再次暴露在大众视野之间。 阳湖二院儿科
下午2:00 三岁的韩诗红前两天因为感冒发烧逐步发展成了肺炎,韩妈妈考虑到上午儿科的拥堵,便不得已的挂了下午的门诊。 韩诗红的母亲:如果要挂专家门诊,都是先预约。如果临时要来看的话,一般都是大人先来排队吧,取到号之后,小孩再过来。因为等的时间长了,小孩受不了。 阳湖二院儿科
晚上8:00
如果说白天的门诊,家长还有可以错峰选择余地的话,到了晚上,各种各样的幼儿突发疾病,让儿科急诊夜夜灯火通明。 患儿家长2:我们都排到352号,就时间太长。 患儿家长3:主要现在天气不好,生病的人也多,看病的人少,你看四个门只开两个。 患儿家长1:我差不多快6点的时候过来的,现在都已经8点半了,两个小时了快。我们是309号,我来的时候是260多,等了将近两个小时才到201号。 阳湖二院儿科
晚上11:00
深夜的儿科急诊室里,依旧门庭若市。值班医生何文怡告诉记者今年已是她儿科工作的第12个年头了。她吐露,因为儿童需要更多的诊疗时间,这让人手不足问题变得更为焦灼,而这也进一步导致了儿童看病时间变得更加漫长和复杂。 常州二院阳湖院区儿科主治医师
何文怡:他是一个哑科,他不会说话,不会表达哪里痛这样子,还有小朋友的病情相对变化比较快,比成人要快。可能上午还好,下午他病情就突然之间变化,就突然之间加重了。然后需要我们医生不停的去观察,看他有什么新的变化。 遗憾的是,阳湖二院儿科的情况并非个案。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儿科门诊日均在500人次左右,同比增长20%,肺炎率更是高达50%。而由此引发的支原体肺炎感染患儿也在不断增加,儿科病房几乎没有空床。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王劲波:我们科听起来也有28位医生的,但是我们有3个地方,一个是门诊,一个是儿科急诊,还有就是病房。三个地区就只有我们二十几个医生在,所以分到每个地方就没有那么多。急诊上因为要上24小时,基本都是我们年轻人,有六个医生在倒这个班。根本不存在什么节假日,不管是大年夜还是年初一,轮到你值班都得来。 而以儿科闻名的市第二人民医院,情况更加不容乐观,包括阳湖二院在内高峰期日门诊量一度突破2000人次。其中阳湖二院儿科病房内80多张床位,无一空余。 常州市卫生计生委医政处副处长
陈明:儿童占我们全社会总人口数大约20%左右,这样按我们全市470万人口来算的话,我们常州市儿童一共有100万左右。我们全市一共有1075张儿科床位,然后儿科医生主要有456位,所以儿科医生数量非常紧缺,占我们全市职业医生的比例在3%左右。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儿科医生变成了一个稀少的群体。医学界流传着“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的俗语。那么既然儿科医生的需求量这么大,又为何会如此稀缺呢? 儿科医生的高压除了儿科门诊的超负荷运载,还有输液室的护士们平均每天输液600人以上,高峰日均近千人。一名护士平均每天要完成至少150人次患儿的穿刺,因为孩子活泼好动,避免不了出现渗液的现象,需要二次穿刺的并不是少数。一上穿刺台就进入“高压区”,每位护士都要尽力做到家长想要的“一针见血”。 患儿家长:他本身就是害怕扎针,希望就是一针,扎多了他那个。 常州二院阳湖院区儿科输液室护士
施莎莎:扎针时候有压力的,我们很害怕家长提出我们要保证他们一针打到,提出我们这个压力就来了,有的时候他们不说,我们反而,其实他们说不说都一样,我们也希望一针打到。 儿科医患矛盾在全国各地都是屡见不鲜的事实,严重的可从辱骂上升到拳打脚踢。儿科医生常常戏称,要有“金刚不坏”之身以及“钢铁般”的心脏。而儿科愈演愈烈的医疗暴力,也是儿科医生逃离的一大重要原因。 常州二院阳湖院区儿科主治医师
何文怡:相对来说家长对医学知识,相对还是比较缺乏的,他可能不理解,病情的突然加重。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儿科主任医师
王劲波:儿科这个发生的冲突比较多,通俗一点讲,医生都伤心了,也害怕了。动不动就被打,这个不要说别的我们看到的报道了,我们科室医生护士,在急诊接诊过程当中,家长上来就打人的,都有发生过。很多年轻人,看到这种现状之后,他就不愿意来了。 除了医患矛盾让许多年轻医学人才望而却步之外,培养一个优秀儿科医师的道路更加艰难。从1999年开始,全国医科院校儿科系停止招生,许多儿科医生的本科专业都是临床医学。进入医院后,由于儿科医师执业的特殊性,培养一个经验丰富的儿科医师至少要5年至10年时间,长期的生源匮乏,导致现在儿科医学人才梯队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继而导致医疗资源的不平衡,使得患儿扎堆大医院,医患矛盾显得更加尖锐。 患儿家长1:大医院总归比社区医院要好一点,人总归选择到大医院去,我们金坛还赶到常州来的。 患儿家长2:首先社区医院不能帮助分散孩子,特别是小儿科类,还有就是你看已经三个门诊了,再加上这个四个门诊,医院容纳量太小,而且小宝宝太多。 只可惜,庞大的儿科就诊量却无法带动相应经济效益的增长。常武地区的各大医院保留儿科仅仅出于公益的目的,在医院,儿科永远是一个需要其他部门补贴的科室。 常州二院阳湖院区儿科主治医师
何文怡:小朋友用药要安全,不能够滥用药,要对症下药,相对来说它可能受益方面会比较少。检查和住院,它的收费都是很少的。 医患矛盾尖锐、生源少压力大、收入与付出失衡,这些都是儿科摆在当下亟待解决的困境。当然,各地卫计部门和医疗机构也在纷纷出招化解儿科看病难。如国家卫健委和教育部深化医教协同改革,先后支持中国医科大学和重庆医科大学等27所高校开设儿科学专业。成都市明确,儿科医务人员薪酬要高于本单位同级别医务人员平均薪酬水平。广东省规定,对于儿童临床诊断中有创活检和探查、临床手术治疗等体现儿科医务人员技术劳务特点和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要高于成人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而在我们常州,除了积极调整高峰期儿科资源的配置、优化服务流程以外,市卫计委更多的考虑到了“化堵为疏”,通过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来解决儿童看病难的问题。 常州市卫生计生委医政处副处长
陈明:今年3月份我们已经完成了对6个基层辖市区儿科医生,包括全科医生的儿科基础知识的诊疗培训。我们在部分基层卫生院,增设了儿科病房,通过医疗资源的配置,使我们能够做到儿科基层首诊,真正的得到落实。 儿科医生紧缺的背后,凸显的是我国医疗体系残缺人才断层。除了增加生源,提高待遇,分级诊疗等一系列政策实施以外,还需要我们思考的是,如何从法律层面上制止暴力伤医事件的发生,如何增加公共财政的投入,缓解医患之间的利益对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