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也就是昨天,是第七个全国救助机构开放日,昨天下午,我市20名热心市民走上街头深入体验救助工作,深入感受救助工作的理念和成果。一起来看报道。 乞讨人员:我去上海,我去上海要了。 这名乞讨人员常年在南大街附近乞讨,拒绝接受救助。结合这个事例,救助管理站跟市民们普及如何分辨“假乞丐”,将善良留给真正需要帮助的流浪人员。 市民:我了解到救助也不容易嘛,一个个劝也不容易。 昨天下午,20位市民走上街头,实际参与救助工作。活动当天,大家还一同参观了常州市救助管理站。据悉,今年的救助站开放日活动自6月12日展开,包括5场户外政策宣传活动,还现场提供寻亲登记,救助政策咨询等服务。 市民:我感觉现在乞讨人员相对以前也少了好多,其实还是救助站的功劳。有一个机构能去帮助,也体验了国家的优越性。
救助站开放日:深化寻亲
让爱回家 今年开放日的主题是“规范管理、深化寻亲、让爱回家”。对于流浪人员来说,回家是永恒的主题。就在开放日活动当天,四川人谢师傅走进了常州市救助管理站。 谢师傅告诉救助站工作人员,自己本打算来常找个工作,不料工作没着落,盘缠也所剩无几。 谢师傅:一个人出来落难了,还好有个救助管理站。确实是没有办法了,本身我也可以回家的,但微信上5天才归还这个钱,我怎么买票? 在判断他符合被救助的条件之后,工作人员迅速为他购买了前往成都的火车票,还为他准备了食物和水。 常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
袁博:一般我们都会问他们有没有钱,如果没钱的话就给他1块钱的乘车费。如果身上没有钱,坐火车的话要两三天,我们肯定要准备足够的吃的喝的,因为我们没有现金救助这一块。 康夫波同样也是来常务工多日没有着落,在外流浪几日后找到了救助站,核实情况之后,救助站也帮他购买了20日回安徽老家的车票。 被救助人员
康夫波:阳湖大桥下面我待了两天。这里感觉比较人性化,有的人遇到困难可能会走极端什么,但是有了这个救助就会是一个缓冲。 近年来,市救助管理站通过全国救助寻亲网、DNA采集、《头条寻人》精准定位弹窗推送、人脸识别等智能寻亲方式,让很多长期滞留在常州的流浪人员回归家庭。 顾伟位的妈妈:(2008年)7月1号就走掉了,9年了,要10年了,我们想死了,天天找。
徐健的爸爸 徐若明:2011年11月10号就没回来。现在挺高兴。我还以为现在不像人样了,真的感谢政府。 常州市救助管理站党支部副书记
承文菊:最终的目的还是用我们的爱心和行动让乞讨流浪人员能够尽早回家。我们每年大概会救助1000多人次的流浪人员,每年也会护送返乡两三百人。大概只有十几个人找不到家的话,我们会让他长期安置在我们的托养机构。 让爱回家只有四个字,但如何从流浪人员、痴呆傻人员身上找到身份线索并不是一件易事,需要工作人员的细心、耐心还有工作方法的创新。设立救助站开放日,走出去请进来是一种方式,为的是最终让市民了解救助,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流浪乞讨人员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