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绣”繁华 |
时间:2019-09-06 20:31:36 来源: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
|
在《列子.汤问》中,有一则非常有名的故事叫做《伯牙与钟子期》,里头有这样一段描写:“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说的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而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和刺绣相关的一个“伯牙子期”遇知音的故事。 (梅雨季节的现场声过渡,然后过渡到工作室的镜头) 现场声(
8434教学生)苏绣传承人 王小红:这个是光线问题还是什么情况呢? 学生:这个地方有点透出来了的。 苏绣传承人
王小红:哦,这个地方透眼出来了是吧,做不密是吧,这个倒没事。你从这里紧紧贴着绣,因为这个绢布的纹理比那种要稀疏一点,你这样稍微排开一点,可能就距离针尾有三四个孔了,就会显得有点星星点点透出来。 (到另一个学生的一边,中间用镜头过渡) 苏绣传承人
王小红:你这里可以用这个蓝色,因为这样的花的立体感就出来了。你这个像一个平面,虽然这个也是一个平面,但是平面中还是能体现一种立体感的,你现在做这么实的话,感觉这是一个面,这个是一个面,就成了完全一个平面了,这个莲蓬的纵深感就没了。 初秋时节,江南的微雨夹杂着凉风,吹拂进天宁区创意街区这间古朴静谧的刺绣工作室。这天是周末,两位刺绣爱好者来到工作室跟着她们的老师王小红学习刺绣。指导学生之余,作为苏绣传承人的王小红,也得完成自己的最新作品《故乡》。和印象中的绣娘一样,她仪态娴雅,声音轻柔,看似悠闲,手中的针却如雨点般细密落下,没有丝毫含糊。以“刺绣之乡”闻名全国的苏州镇湖街道,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绣娘。而王小红,便是来自于此。 (8396)苏绣传承人
王小红:我从小就开始接触苏绣了,那个时候主要是家里的老人,伯母,我妈妈她们都做,所以那个时候就开始接触苏绣了。我的第一幅作品的话是苏绣的波斯猫,双面绣纯白色的,大概是11岁的时候吧,我爸爸对我的要求比较严格,那时候让我想要什么玩具,什么东西,你就自己绣一个东西出来,当成给一个商品,卖了之后我可以买我想要的东西,那个时候就很积极。 记者:您怎么看待刺绣本身呢?会是一种光影的结合吗? 苏绣传承人
王小红:像你说的应该是很正确的,我之前一直认为是一个色阶的过渡,其实它是一个光影过渡。因为我们做刺绣,对采光要求非常高,因为色线有一个棱角,比如做好了一个眼睛,你从360度看的时候,会有一个光影跟着你走。和普通的画还不太一样,因为我们看普通的画的话,是不会转动的,但是丝线的横切面是菱形的,所以它会转,这个本身就是一种光影的结合,再创作。 严格的家风和天生的聪慧让王小红很快上手了苏绣工艺,高中毕业后,她顺利考入苏州工艺美院,继续研修苏绣艺术。大二的时候,各科成绩优秀的王小红被学院的导师们列入了苏绣传承人的行列,并跟着当时苏州有名的几位苏绣大师学习苏绣,一直到2004年大学毕业。2005年初,王小红和丈夫一起创办了自己的苏绣工作室。 (8396)苏绣传承人
王小红:对于苏绣来说,她们(作坊绣娘)只是当成一个产品,不是作为一件工艺品,艺术品来对待这个事情,所以不会有特别多的自己的思想放进去,他们只会觉得,这个东西很好卖,那么我也做这个就行了。我们俩做的作品,主要就是区别于苏州绣品街那边街上的作品,我们就做自己的创新和研发。 传统的东西不能摒弃,新的工艺又有待探索,如何在不拘泥于市场现状的苏绣上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这是王小红夫妻俩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十年磨一剑,终于在2015年,他们迎来了机遇。 苏绣传承人
王小红:我们是通过朋友介绍认识的,他也想要一些创新的东西…他到我的工作室来看,这些正是他想要的东西,有点不谋而合。他会到我的店里来收购我的一些东西,他和我又是合作者,又是朋友。 王小红口中的他,是常州柒号美术馆的创办人杨建峰,2004年毕业于广州美院。如果说俞伯牙钟子期是音乐上的知音,那么这两人就是刺绣和绘画艺术里的“知音”了。因为苏绣,也可以说是在绘画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这一个会画,一个擅绣,能让两种艺术很好地结合起来。于是,两人一拍即合,一起创办了这间苏绣工作室。 柒号美术馆的创办人
杨建峰:其实创办这个工作室的初衷,是想要做一些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传承为主,我特别喜欢我们中国传统的一些国学文化,比如说苏绣,是我特别喜欢的东西。我和王老师有一个共同的老师,叫朱寿珍,他其实是我们中国的一个工艺美术大师,我和她是同门。我是近几年才拜他为师的,也是他唯一的一个男弟子。我主要负责一些艺术品的创作,就想在常州培养一个自己的苏绣队伍。 通过三年多的努力,现在,王小红已经研发出了不少苏绣的新产品。有绣在汉服上的定制刺绣,也有鞋子、小包以及家居日用品的刺绣定制,而最受欢迎的,要属这种用红木镶边、内里刺绣国画的摆件了。 苏绣传承人
王小红:我们现在发展也有一点遇到瓶颈…苏绣这块,也面临着传承的断截,像我的80后,90后00后从事这一块的,就不是特别多了…现在我收的学生是两个,都是学美术这一块的,所以她们对这块的理解力是很快的,一个月两个月,一些普遍的针法都可以掌握的很好的。 为了能够找到更多的刺绣人才,这几年,杨建锋一直往返于苏州、常州两地,希望可以有更多的刺绣爱好者加入他们的队伍,除此之外,他也在不停的进行头脑风暴,寻找创新思路,将绘画和刺绣充分地结合,打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品。 柒号美术馆的创办人
杨建峰:一开始我失败了很多次,我也逐渐有了自己的一些经验和画法。这次10月份我将代表我们中国这边去法国的卢浮宫参展,我做了两幅作品,一幅是齐天大圣,一幅是龙,关键部分用刺绣,然后放到画布上,其他地方我用油画来表现出来,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的方式。 杨建峰和王小红说,他们很憧憬,今年10月份,咱们中国的苏绣能够在国际展览上大放异彩,让全世界的人看到中国文化的魅力,爱上这份独属于中国的刺绣文明。 其实在王小红和杨建峰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传统的刺绣艺术绽放出的新生机,更多的还是对于平凡生活的一丝感悟和向往。就像我们的生活,其实就是一方素净的布料,早晨的阳光里,黄昏的灯影中,我们挑了最亮丽明艳的丝线,用心地绣出云朵明月和欢声笑语。那一针一线绣出的,岂止是一叶一花,一叶一花里,满满凝聚的是刺绣传承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幸福的憧憬以及美好的渴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