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新一批文保单位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故居 |
时间:2020-01-18 20:40:13 来源: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
|
前段时间,常州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我们生活连线栏目组特别梳理了一些比较有故事的文保单位,邀您一起去打卡。今天让我们走进历史文化街区青果巷,探寻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的故居。 青果巷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当时船舶云集,是南北果品集散地,故有“千果”之名,因常州方言“千”“青”难辨,又名青果巷。自500年前抗倭英雄唐荆川建八桂堂始,这里便充满灵气,盛宣怀、赵元任、瞿秋白、张太雷,无数名流雅士从青果巷走向世界,我国“汉语拼音之父”,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就出生在这里,青果巷133号,又名礼和堂。 常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邀研究员
陈伟堂:因为他们买下来的时候,明朝的时候买下来呢,非常好,周有光的文章里面也说,非常喜欢,因此就在西边造了一个新的礼和堂。 周有光宅现存三进院落,于明朝弘治至正德年间修筑,原由唐荆川的叔祖、明代画家唐世宁居住,后被周氏购得。 常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邀研究员
陈伟堂:王莽篡政,新朝的时候,他们周家就为了避开战乱,到宜兴来;宋朝的时候就已经到了武进了,明朝的时候就到邹区去了,周有光的曾祖父很有现代化的思想,太平天国之前他是办工业的。 康熙年间,周家买下老礼和堂之后,便在其西侧新建宅邸,并将老宅出租。进门之后,穿过门屋右拐,我们来到第一进,这是五开间的平房。解放后,新老礼和堂所有房屋收归共有,再由政府进行分配。 常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邀研究员
陈伟堂:房管局租给市民解决住房问题,分了很多人家的,2012年的时候,青果巷历史街区整修以后,请居民都搬出去了。 如今第一进被改造成了周有光展厅,主要介绍他以及夫人张允和的生平事迹。在第一进和第二进之间有一个天井,天井中有一棵桂花树,在一百多年前,这里应该还有一头奶牛。 常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邀研究员
陈伟堂:周有光曾经说,他的祖母喝牛奶的时候啊,牵了一头牛(养在这里),叫家里人挤的。 第二进也是五开间平房,如今成为周有光成果展厅并周有光图书馆,与第一进的内容相区别,这里展出的主要是周有光本人的研究成果及其对汉语拼音方面的贡献。 常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邀研究员
陈伟堂:周有光就是在语言文字方面,贡献很大,他也有很多藏书,恢复原貌,建成周有光图书馆呢,一个是增加了青果巷历史文化的内涵;另外一个也是他的事迹介绍,使得我们常州出更多的有名的人,能够继承周有光、吴阶平他们这些精神,要出大家,更多的大家。 第二进和第三进之间的天井,有一座周有光夫妇的雕像,第三进除了五开间之外,还带西侧厢房的两层河房建筑及东侧一层两开间平房,如果说前两进是当年周家门第、待客之礼,第三进则有更多周家人生活的痕迹。 常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邀研究员
陈伟堂:周有光的祖母学问也非常好,湖南巡抚叫左辅的孙女,传统文化是接受得非常好,一个巡抚之家在常州都没有几家。他的回忆录里写到他的祖母教他背唐诗,就在这个房间里面,有月亮的时候,感觉特别好,月光照进来吃饭、生活,都在这个地方。 连线记者
张宁:大家看到在我身边第三进的东面,是一个私人的码头,在周有光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是在对岸开了一个国学馆,他小学就是在父亲的国学馆里读的,因为当时是没有桥的,所以周有光每天上学的时候,都需要用家里的渡船拼成桥来上学。 在拍摄将要结束的时候,我们有幸遇到了,曾经跟周有光先生有过四次接触的,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长马建强先生,他给我们提供了一段周有光先生逝世前的独家影像资料。 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长
马建强:周有光是我们特殊教育的贵人,他的盲文、手语,周有光先生做了很大的贡献。在周有光先生身上可以看到,常州的历史文化传承在这个时代突然爆发出来的一个代表、一个高峰,有情怀、有担当、有使命,同时又极富一方水土一方人的人杰地灵的这样一种特征。 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先生曾写道: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经济富庶的江南水乡,使得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极为重视文化传承。 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长
马建强:过去的辉煌他也孕育着我们现在的,这样一种境况和际遇,我们怎么去传承还是遗忘?我们怎么去发展还是颠覆?我们现在中华民族都要讲伟大民族的文化复兴,这种民族文化的复兴,它是需要很多的载体、许多的平台、许多的契机。在这里要表扬一下相关地方的政府领导,在常州经济飞快发展的这样一个时代,在市中心的青果巷、包括旁边的前后北岸这样一个地方,能够保存这样一些古老的建筑,并且现在也有一些相关的规划,这是有远见的。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加强文物保护,也是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