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后中国人的姓名学 |
时间:2020-03-26 20:33:46 来源: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
|
汉字是世界上结构最复杂的文字,也是含义解读最为多样化的文字符号,由汉字组成的姓名,无疑也被附加了更多的吉凶祸福和情感寄托。就像1949年很多孩子被取名“建国”一样,在这个不平凡的2020年,很多父母也为刚出生的宝宝,取名为“援鄂”、“援汉”,然而这个世界上,既然存在有意为之的美好寄托,就一定也会存在误打误撞的不凑巧,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理性对待这些名字呢? 90后护士李伟,是一名山东省医疗队员。在援助武汉的第30天,自己的儿子来到了人间。为了纪念自己援鄂的这段经历,李伟早就给儿子想好了名字,叫李援鄂。而来自河北的援汉医生李飞飞,孩子出生时,她正在方舱值班,所以便想给女儿取名,援汉。2月3日,江苏徐州一对90后夫妻生下了四胞胎千金,大家经过集思广益,最终这对小夫妻定下了四胞胎宝宝的名字,小名分别为:绽绽、伊伊、欣欣、莘莘,大名分别为:祖伊、果儿、嘉珊、佑思。夫妻俩表示,四胞胎名字的谐音是:战疫新生,祖国加油!宜春市人民医院妇产科确诊孕妇邓某,2月13日诞下女婴,为宝宝取名“安心”。疫情之下,很多宝宝的名字也被刻上了时代的印记,
对此大家有着怎样的看法呢? 市民:我觉得会的。 市民:应该会的。 市民:我们不会。 市民:我们不会。 市民: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我感觉我是不会取这样的名字。我就感觉这个名字不好听。
市民:除非有特殊情况可以这样,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 市民:因为我们取名字老人一般会去算。所以取那样的名字,我觉得老人会介意。
市民:这个纪念意义是有的。
市民:比较有历史意义在这一年的开头。如果我在这个时候有小宝宝的话,我会考虑这样有纪念意义的名字。 其实不难发现,历代中国人对于取名,都会受到当下的时代背景和流行文化的影响。比如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建国、解放等名字。60年代,文革大跃进时期,卫国、东方等名字。70年代改革转折阶段,栋、庆、辉等单名。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骆建建:任何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都会打上社会的烙印。社会所发生的一些大事件肯定会在个人身上得到折射。所以说,尤其是发生在一些大时代。我们发现个人更有可能和社会联系起来。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很多人,尤其在40年代70年代出生,姓名非常具有特点的原因。 但是近年来,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下,年轻夫妻越来越少地会考虑历史事件性的名字,从而被子涵、宇轩、可馨等颇具偶像剧男女主角色彩的姓名替代。2020年疫情突袭,新生父母从而转变了起名方式,从这些名字背后也可以看出父母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骆建建:现在信息化越来越发达。我们受到各种各样信息的来源渠道非常丰富。所以可能对我们个人取名产生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多。我们觉得社会事件不够大,对自己还没有构成冲击。 《青岛高架撞名“新冠”被指不吉利
需理性看待》 中国人取名文化博大精深,不存在对错之分。但是最近由于受新冠病毒的影响,青岛一条3.5公里的高架撞名“新冠”两字,被市民强烈建议不吉利,要求改名。对于这类带有偏执的撞名事件。专家认为不能迷信,要理性看待。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骆建建:首先不光是青岛有新冠这样的用词。我们去检索的话可能会在很多其他地方,很多其他领域依然会有新冠这个词。就像很多网友开玩笑的说,为什么要为这个病毒去让名字呢。更何况像这样的道路命名已经由来已久,真要改名的话可能会涉及到一些公共的成本,公共的程序。 经历过这次疫情的夫妻,能够为孩子取这么有纪念意义的名字,还是非常令人感动的。而对于一些撞名新冠,或是与疫情相关联的事物,就觉得不吉利,这样的心态需要打住。凡事都要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