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人“超级链接人”周志兴 |
时间:2020-03-28 20:26:44 来源: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
|
武进人“超级链接人”周志兴 他经历丰富,生在马桶,长在农村,又乔迁北京,隔壁邻居是两弹元勋朱光亚;他当过兵,进过厂,编过书,去过凤凰卫视;他创业出杂志,办网站,他是社会活动家,是一个超级链接人,他叫周志兴。大型访谈节目《武进人》,我们一起来认识他。 1952年,在中国是壬辰年,也就是龙年。这一年发生了很多有关政治的大事件。而在当时隶属于武进的青龙三里庵周家塘一个普通家庭,也发生了一件大事,随着一声啼哭,一个男孩降生了,降生的方式有些特别,是生在马桶里的。这是家里的第四个孩子,上面已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父母为其取名志兴,寓意志当存高远。 访谈
周志兴:我记得我小的时候经常说,常州东门外青龙乡三里庵周家塘,就是这么一个村子,我是出生在这个村子的,我母亲18岁开始生孩子,生到我的时候是第四个,很有意思的是,我们都生在马桶里,村里说,当时妇女生孩子把马桶刷干净,就生在马桶里,我还很奇怪,我是不是也掉在这个马桶里,他们说也是,好在那个马桶是刷干净的,所以这个地方其实还是我们的根 周志兴的父亲是戚机厂的一名电焊工,由于技术出众,1958年,被抽调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后来,又被调到北京工作,之后去了青海221厂,从事原子弹研制工作。在周志兴的记忆里,母亲是个脾气急躁的人,常常发火甚至动手,父亲却似乎一句重话也没有说过。在周志兴的一篇对父亲的回忆录里,他这样写道:记忆里,他总是微笑着,出差回来给我们带各地的吃食,然后,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四个孩子认真地分配食物。因为父亲工资比较高,周志兴家的日子过得相当不错,在村里造起了第一座二层楼房,在困难时期,他们一家也没挨过饿。 访谈
周志兴:我父亲对我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首先我父亲是一个能工巧匠,我认为他应该是中国最好的电焊工人之一,我也听他的徒弟们讲,他的技术非常好,要不然也不会把他抽到长春去做小汽车,抽到北京去做原子弹……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他的话,那就是温润,其实他也没有上过多少学,但是他写的字很好,他的事情做得都非常好,而且他对家庭的贡献也非常大,1949年就盖了村里的第一个楼房,后来到了青海以后收入也很高,我记得文革前,60年代初的时候,他的薪水就是每个月180多块钱,当时全国一般的工资就四五十块钱 连线记者
王添:所以这个薪资水平是跟他个人能力成正比的 周志兴:一个是个人能力,再一个是当时国家对原子弹的投入,那个地方也艰苦,所以我说他的这些东西都是用命换来的……我认为这和他的根也是有关系的,他在武进这个地方吸取了很多的营养,这个地方还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因为他有这样的一个积累,在当时当地这种环境下,他和很多困难作斗争的时候就容易取得胜利 连线记者
王添:所以当时您父亲去青海的时候,你们家人知道他去那边是做什么样的工作吗 周志兴:不知道,当时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当时肯定知道非常艰苦,因为那时候烧水都烧不开,都要用高压锅,我非常愿意带我的孩子去,所以我这次就带着我的小儿子去,让他去看一看,他去美国之前我带他去看看爷爷工作过的地方,感受那个地方的艰苦,感受老一辈在那里的艰辛,同时也让他自己树立,以后在工作中克服困难?克服艰苦这样一种信念 在周志兴9岁的时候,和哥哥姐姐随着母亲迁到了北京,与当时在北京工作的父亲团聚了,生活在北郊的花园路。隔壁是两弹元勋朱光亚的家,他们生活的大院被称为塔院。1965年,聪明的周志兴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然而平静的生活没过多久,1966年,一场动乱搅乱了全家的正常生活。姐姐下放去了农场劳动,哥哥到了陕西蔡家坡的三线工厂,周志兴则中断了学业,1968年当兵去了山东。母亲留在北京,父亲还是在青海基地,一家五口人去了五个不同的地方。周志兴在部队当了6年兵,1974年9月,周志兴父亲因病长逝,还没满50周岁。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周志兴对于父亲的记忆从未忘记。 连线记者
王添:塔院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可以跟我们讲讲吗 周志兴:塔院住的人都是二机部九院,就是核工业部做原子弹的那个院,是他们的家属住在那,我父亲因为那个时候去北京做原子弹,我们就住在那,那里面中国最知名的两弹元勋,像邓稼先、王淦昌、朱光亚、于敏这些人都住在那,所以那个院子等于是做原子弹的大本营,但是这个院子一直是处于保密状态,孩子们也不知道大人是做什么的,所以闹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全国都在欢呼、放鞭炮、敲锣打鼓,这个院子是一片寂静,为什么呢,说是怕泄密,所以这个院子要做出无所谓的样子 连线记者
王添:所以您的书叫《惊雷出自无声处》,就是这个意思吧 周志兴:对,因为它是一个无声的地方,塔院的孩子早就想编这样一本书,他们在网上找到我,希望我也能一起进来编这个书,我就参与进来,这本书前言也是我写的,一个是告诉大家,一个是留给后代 1975年,周志兴从部队复员,回到北京进工厂当了一名工人,在工作工作了5年半以后,又被选送进了中直机关。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了16年。1996年至2003年又前往凤凰卫视任职。在香港凤凰卫视任职期间创办了《凤凰周刊》并任社长、后任凤凰网总裁。样貌被人戏称有“党干部”和“农民”气质的周志兴,在凤凰卫视、凤凰周刊和凤凰网做了7年管理,之后,他开始自己创业:从《财经文摘》到定位高端读者的《领导者》杂志,再到共识网。后来又创办了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从思想平台延伸到了民间智库。 访谈现场:连线记者王添:那当时您从中央文献研究室到凤凰卫视,对你之后工作方面有什么样影响 周志兴:我觉得中央文献对我来说,培养的是我的严谨,比如说每一个错别字都不能要,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错,凤凰卫视对我来说开拓了我的视野,包括去香港看到资本主义,当然也有媒体的各种触角,能够看到我觉得这对我是有帮助的 连线记者王添:那你当时在凤凰卫视做《飞跃黄河》,后来又创办了凤凰周刊杂志,您是出于什么样的想法 周志兴:因为我不是做电视出身,但是我做过媒体,我做过出版社,所以凤凰老板就跟我说,要不就做杂志,我就来创办这个杂志,是1999年底,2000年三月创办了《凤凰周刊》这本杂志,我觉得这是我独立完成的项目,一直到现在这本杂志还在正常运转,但是1998年的时候就开始来筹建凤凰网,当时也是委托我来管这个事,我说我只管审查稿子,所有初阶的稿子我看一遍,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这海量的文章我根本看不过来,后来我离开凤凰之后,我创办了一本《财经文摘》杂志,又创办了一本《领导者》杂志,后来又创办了共识网,这些都是凤凰给了我经验的积累,应该说我这几本杂志做的还比较成功,我觉得这跟前面的积累是有关系的 【访谈现场】连线记者王添:像创办《领导者》这样的杂志的话,它对社会资源整合的能力要求很高,您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可以跟我们说一说 周志兴:我说我这个总编辑无学问,无学问这个词听起来像是谦虚或者说不靠谱,其实我觉得挺对的,因为我没有学问,我觉得这个稿子有道理的,我就可以给他登,我不会说你跟我观点不一致,我就不要了,所以这样的话就可以集合各方面观点的文章,这跟我做共识网是异曲同工的事情 连线记者王添:我看一些媒体上对你的评价,把您称之为是永葆活力的媒体人,也有人称呼您是为了改革,你希望大众对你的评价是一个什么样的称号? 周志兴:我现在可能比较接受的称呼是社会活动家,媒体人我已经不称职了,因为没有真正地做过很好的媒体人,也有人称我是超级链接人,链接人就是指联系各个方面,这个其实我也能做到,现在特别是学术圈里面,中国知名的学者跟我关系都还不错 现在的周志兴,成了一名社会活动家,而他也将自己每一天的行踪记录在微博里,有空闲的时候,就会静心抄诗,画画。对于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却依然牵挂,他说“家乡永远是游子心中的一盏灯,照亮脚下的路,因此走到哪里,我都会说,自己是常州人。”对于周志兴来说,虽然小小年纪就离开了家乡,可却永远是心灵的归宿,在这里,有他的亲人,还有埋葬在这里的父亲。2019年,周志兴童年所在的村庄要拆迁了,他再次回到故乡,与这里的一草一木告别。 【访谈现场】周志兴:前几天周家塘拆迁,回去看那么多房子都拆成了一片瓦砾,我觉得很可惜,其中包括一幢我父亲盖的楼,埋下我父亲的时候我是22岁,我自己挖的墓穴,我觉得父亲给了我生命,现在我给父亲挖一个新的家,我希望他能在这生活得好,就像今年在拆迁的时候,我们把父亲的骨灰重新挖出来,有工人在挖我还是跳到坑里去,我要亲手抚摸一下,这也是表达了一个儿子的感情……所谓叶落归根是不是就是这么一个道理,人老了,对家乡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因为人老了,所以就觉得这个地方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要经常回来看一看,所以我这些年回来的非常多 【访谈现场】连线记者王添:您组织了两年的西太湖全球企业发展论坛,为什么会选择回到武进来组织这样的一个活动 周志兴:武进是我的家乡,几年前就跟武进的领导策划,想做一个有品牌的,能够在全球有影响力的活动,一个城市的知名度其实也是生产力……我作为一个从武进出去的人,能够尽自己的力量,为武进做点事情,我是愿意做的,包括这件事情也是这样的,包括把全国的一些资源能够带到武进来,不一定说他们就要到这里来投资,让他们来了解武进,推广武进都是好事 家乡对周志兴来说,是当年家门口的一棵树、一口井,是如今西太湖畔蓬勃向上的一股力量,无论是恽敬“事事当争第一流”的豪迈气概,还是恽南田“耻为天下第二手”凌云志气,我们都能在周志兴身上看到这样一股阳湖精神。如今的武进,万物互联,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更多的年轻力量引领着武进的发展,而这正是像周志兴这样的前辈所期待、所努力的成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