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连线


《武进人》杨炳芳:丝绸人生 二

时间:2020-04-11 22:42:25  来源: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连线导视:他出生在桑地里,是家中第五个孩子,高考改变了他的命运(同期声:杨炳芳:我们农村来说没有出路的,只有通过学习考上大学以后才能够出去。)行万里路,从东北到江南,选择丝绸作为书写人生华章的底稿(同期声:我觉得我们丝绸行业,这个行业是国家的传统行业,我们中国就是历代来说就是丝绸,这是我们的一种骄傲的地方,有一种自豪感。)大型访谈节目《武进人》,正在播出:杨炳芳的丝绸人生。
  (广告)
  (片花)
【VCR03】
配音:丝绸是中华文明的标志物之一,在中国古代贸易互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有举足轻重地位。我国因盛产丝绸,曾被冠以“丝国”之称,张骞对西域的“凿空之旅”以及“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乃至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丝绸都是珍贵的礼品和商品,扮演着国之重器的角色。建国初期茧丝绸成为国家复兴的功勋产业,自20世纪70年代起几乎主导了全世界丝绸产业链的前端,1971年9月,浙江绍兴丝绸印花厂需要大量人才。正在北方的杨炳芳向上级申请调动并获得批准。回到南方工作后,杨炳芳在绍兴丝绸印花厂又当了两年技术员,1973年12月,杨炳芳调到浙江丝绸科学研究所工作,其时研究所还发行一本月刊杂志《丝绸》。因为杨炳芳丰富的技术工作经验,1977年杨炳芳出任《丝绸》杂志的主编,在这里,他掌握了丝绸行业的一手动态,并且开创性的刊登了第一则行业广告,帮助《丝绸》杂志在20世纪90年代成功转型,如今《丝绸》杂志依然是行业性国际权威学术期刊。1984年,杨炳芳被委以重任,担任杭州东风丝绸印染厂厂长,丝路拓荒,步履艰难,杨炳芳再次不负重望,带企业突出重围。
【访谈现场】
杨炳芳改革开放对我来说应该说是一件喜事。我想做,但是那时候不是说你想就能够去做的,要有机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浙江省委政府把我调到东风丝绸厂重点指挥部我很高兴,我能够做点事情了,我有精力我有信心,应该说改革开放以后对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面,但是我们怎么做个人的发挥不一样,我觉得后来我们走这条路是对的。
连线记者盛娇佳您在创业的过程中遇到过怎样的困难呢?
杨炳芳企业为了做事情,有的时候要没日没夜的做,非常艰苦,另外一个你这个肩膀上,我去的时候那边贷款3500万,再加上国外的布商贸业资金886万马克,一共是8000多万的钱,这是我的负债,因为国家不给你钱,只是批准了,那时到固定资产只有300万,半年内要把剩下的7000多万还掉,给我的压力是特别大的,款要还上才能够生存,否则的话就没有办法生存了,但是压力也是动力,我如何能把这个工厂尽快的搞上去。你作为法人代表,责任就落到你肩上了,你要负责到底。
我的目的是什么呢?我觉得我们丝绸行业,这个行业是国家的传统行业,我们中国就是历代来说就是丝绸,这是我们的一种骄傲的地方,有一种自豪感。
连线记者盛娇佳 您专心成为一个企业家,把它做得非常好,您是怎么样把它做成个样板厂的?
杨炳芳那时候的产品质量我们是粗制滥造,另外一个劳动生产率低,都是手工操作,它随着人的思维情绪的变化,产品质量会有起伏变化,所以如何用机械代替手工,如何把产品质量始终保持稳定,这个是作为我们管理者来说应该考虑的问题。我们派了30多个技术人员工人去德国学习,德国那边派了20多个人过来手把手教我。所以那时候我是我信心比较足的,我们按照补偿贸易协议来说,我们主要是50%的产品返销给他,原本是一块钱的加工费,我想返销给他的话就30多块钱的加工费,整个的一米丝绸就挣的钱比原来翻了好几番。
连线记者盛娇佳我们最后的成果怎么样?
杨炳芳我们从一条生产线增加到两条生产线,在那时候来说,咱们产品质量七大类产品全国评比全部被评为优秀产品,后来我的效益就更加好,所以一条生产线后来增加到五条生产线,我一个月的利润要四五百万,原来一年的利润只有一二十万,现在一下子变到翻了二十多倍。邓小平讲摸着石子过河,当时我们这个项目搞成了,我们这个样板厂搞成了,全国到处都来参观,……我们的外汇大概80%以上开始的时候都是丝绸提供的,为我们国家的工业和技术的发展打了个基础。
【VCR05】
配音:发挥蚕丝纤维的特性,提升产品附加值,是杨柄芳的又一项创造性发明。丝绸的制作流程非常长,种桑、养蚕、缫丝、丝织、印染、缝制……经过这一系列繁杂的制作工艺,丝绸产品的价格仍然很低。1996年,工厂准备上市成为杭州凯地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有了灵感的杨柄芳开始琢磨如何再次提升丝绸产品附加值,由此,世界上第一张丝绸报纸--《中国证券报》也在此孕育而生了。原本一张普通的报纸成了艺术品,之后,杨柄芳带着20张丝绸报纸到深圳进行拍卖,令他没想到的是,二十张丝绸报纸竟在拍卖会中拍出了上百万的高价。
杨炳芳去拍卖我一张手抄报纸卖多少,最贵的一张卖了103,000块,因为我拿去20张报纸,它有收藏价值的,拍到了120万,我后来就全部捐给希望小学了,地图很难做的,全国30多个省地图都做了,所以那时候效益就非常好,把产品变成了艺术品。
连线记者盛娇佳那您觉得您作为丝绸的造路人,现在有很多年轻人的创业,你觉得青年的应该怎么做?
杨炳芳其实那时候我们这个平台虽然说是传统行业还是在不断的创新,就这样子才能够是企业长生,不然一段时间之后它就要淘汰了,不断在变,消费需求也在变,其实也在变,所以我们来说也需要不断的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现在青年一代思想比较活跃,他们的上进心也高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做。
VCR
配音: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杨炳芳出生于武进,却一直奋斗于他乡。与丝绸结缘,他呆的最久的城市是杭州,如今他也在那里定居生活。这次趁着省前中校庆回来,特地想要搭乘一次家乡的地铁,我们便与他一起踏上了回家的路,穿过城市的地下隧道,车子往南驶向南夏墅站的时候,窗外的风景便飞奔而来。隔着车窗,杨老第一次用这样的角度欣赏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人生的路已经走了很长,起点处的晚风里还是藏着别样的深情。
【何家塘】
同期声:杨炳芳这是通往我们村上面的一座桥。小时候我们走的是独木桥,晃晃悠悠,好多胆小的都不敢走,后来没有办法就造了一座简易的桥,现在这是第三座桥,可以通汽车了,2015年造好的。村委会发起的(众筹造桥)。
连线记者盛娇佳当时您已经不在这住了
杨炳芳我不在这住,但是我原来就是这边的,大家比较熟悉,他需要我就出。最后都得叶落归根,我们这里出去的,我们对这里有深深的感情,这是我们在外面奋斗过的人都感受得到这种乡愁,我每年都要回来看看,我们觉得家乡来说发展的比较快很高兴。
(落日延时)
(和家人吃饭)
演播室:他们从武进出发,用足迹丈量了时代的理想。在杨炳芳身上,我们看到了不服输的阳湖精神,以及坚韧创新的人性光芒。丝绸路上,他是不断探索的战士。回归故里,他依旧朴实低调。他的人生,亦如四季,经历过春的繁华、夏的热烈,走过秋的沉淀,落定冬的成稳。

生活连线

更多>>

生活连线20240930

生活连线20240929

生活连线20240928

生活连线20240927

生活连线20240926

生活连线20240925

生活连线20240924

生活连线20240923

生活连线20240922

生活连线20240921

生活连线20240920

生活连线20240919

视频推荐

更多>>

常州经开区召开工作思路研讨会 明

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召开

区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武进法治影院2025年度项目发布

“政企”通力 武进“公转水”运输

信承瑞:跨界医疗进军科技“无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