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的竹编人生 |
时间:2020-04-14 20:37:07 来源: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
|
在农村人的记忆中,晒谷子要用席子;割草要提一只篮子,清理豆子、芝麻等谷物要用筛子等等。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的进步,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竹编已经被各式各样的编织袋和塑料袋所代替,为了留住老手艺,前黄镇杨桥村一名86岁的老人贾伯贤却始终坚持着。来看报道。 【现场:劈竹子】 竹编老人
贾伯贤:先用竹刀把竹子劈开来,一劈两半,然后要多少宽,再一根一根劈开来 劈开来之后再劈篾黄
篾黄劈好了再劈篾青 竹子被归置在墙角,因为贾伯贤年事已高,这些材料都是亲戚朋友送过来的,有的竹子放的时间长了,要放到水里浸会才能劈。而编制竹篮技术含量最高的工序就是劈蔑,要把竹条削成宽窄一致的蔑,这完全是熟能生巧的活。贾伯贤介绍说,编竹篮的竹子选以不弯曲无虫眼、长了三四年的成年竹为好,太嫩的会变形走样,太老的易脆、柔韧性差。看老伴儿编了一辈子的陆玉芳对此也能说上些门道来。 贾伯贤妻子
陆玉芳:竹子上毛的节都要卷光,劈好了要放在刮刀上刮 都刮的光光的
贾伯贤说,小时候家里的条件不好,为了养活自己,16岁开始跟着父亲学手艺,编制竹篮的工艺大体可分为起底、编织、安把和锁口四道工序,而每一道工序要做到精致美观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竹编老人
贾伯贤:这三根生定型蔑,你要多大的就扎多大的底盘,围好了要把它撑起来
原来篮边用竹子围的,现在用橡皮围的皮线 【一段现场】贾伯贤熟练地编织着竹篮,竹篾从手指缝中不停地穿进穿出,拉紧、压实,看似凌乱的竹篾经过他的手,很快变得匀称美观。陆玉芳说,老伴年纪大了,耳朵也不太好使,做事不像年轻人那么灵活,就算白天晚上的干每天也只能编一个竹篮,因为竹条都带有毛刺,手上划伤已是家常便饭。
贾伯贤妻子 陆玉芳:就是不像样了 指甲都没了
掉在地上的蔑都捡不到 七八十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竹篮的需求越来越少,贾伯贤只能改行做了一名瓦工,赚钱补贴家用,直到70岁退休后,有了足够的时间,又操起了当年的熟练手艺,为了环保,还改用人家废弃的包装袋编织竹篮。 竹编老人
贾伯贤:包装带是人家厂里用了不要了就拿回来的,有的帮人家做做篮子 相比之下,包装带表面比较滑,贾伯贤每编一圈都要先固定,所以编织篮子起来更费时费力些,但篮子要比竹编的更加牢固。 贾伯贤妻子
陆玉芳:这个一直要用那个东西绑好了 不绑好了会滑上去的 围一圈系一下 围一圈系一下【编织篮子】 到这边好了 就拿一根盘扎在里面 撑起来之后围到这里插口
然后用环绕上去 底盘开始就要用三根定型蔑定好 然后用一个铅陀压好 慢慢一圈一圈围上去 两根环穿好
然后再用竹子绕绕 绕上去了一只篮子就像样了 记者:皮线跟竹子有什么不一样 竹编老人
贾伯贤:这个耐用,不容易坏,现在地上都是干的 以前地上潮的 竹子的容易坏 这个受潮不要紧 放水里都不要紧
也不容易坏 陆玉芳说,从去年到现在,家里光篮子就有五六十只,还有一些竹匾,往年老伴都会拿到街上去卖,篮子的价格从35元到50元不等,但今年受疫情影响,这些篮子只能搁在家里了 贾伯贤妻子
陆玉芳:今年一点都没卖掉,都放在家里的 几十只篮子在家了 街镇上都没去卖过 记者:他出去卖篮子也不放心
贾伯贤妻子 陆玉芳:不放心 到十一二点吃饭的时候 就要看他回来了 他摔了多少回了
在万石桥过来从桥上一直摔到河里
因为担心贾伯贤的身体,家里人都反对他编篮子,但谁都劝不动,陆玉芳说,现在生活条件都改善了,老伴编竹篮不是为了挣钱养家,更对的是对竹艺的喜爱,希望这个老手艺能传承下去。 贾伯贤妻子
陆玉芳:找东西的时间多 一会放在那里又找不到了 要喊我了 我说谁一直跟着你的 其实就放在他脚边都找不到 媳妇儿子 女儿 孙女都骂的 不要他做了 把他的东西都扔了
他再去捡回来 他说我歇了干嘛呢 我说你不要做了 我们享受享受吧 他说我做了挣些钱你能出去玩玩的 之前出去旅游的
在自然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在限塑令一再加强的时代呼唤下,大家不妨一同拒绝塑料制品,让我们重新回归老传统,将贾伯贤老人的竹编事业继续到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