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R4】 刘亚平提到的这家无缝伸缩缝的企业就在我们常州,为了解当时工程的难度,连线记者特意去拜访了这家企业,常州市佳路福路桥工程有限公司,这家专业从事桥梁、隧道无缝伸缩缝的施工公司在施工港珠澳大桥时,10台大型机器,45名工人,24小时不停歇开工,2100米施工长度,最终团队在28天内圆满完成了任务,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武进答卷。 常州市佳路福路桥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金剑波:2014年的时候,我们常州龙城大道隧道还没有交付的时候,伸缩缝就出现了问题。常州市政管理处就要求他们用我们的材料进行整改,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全线整改,整改以后效果还是不错的,当时港珠澳大桥也在找这方面的施工单位,毕竟做这个工程国内比较少,这种施工单位很少。然后港珠澳大桥就找到我们,跟我们接触以后,觉得我们还是有能力做这个工程。 记者
田雨婷:那在整个港珠澳大桥的施工过程中,有遇到哪些困难吗? 常州市佳路福路桥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金剑波:施工要求这一块,因为我们以前接触到养护,这一块要求并不是很高。每一个环节的要求都不是很严格,但是港珠澳大桥实施过程中,林总就非常严格,比如平整度要求,我们以前的要求,包括国外对我们的要求,都是很含糊的,反正不要超过5毫米6毫米就可以了,没有什么特别的强制性要求,但林总的要求就是不能政府超过两毫米,±1毫米之内,高了马上把它拿掉,低了就要马上补上去。还有就是现场的控制,对施工的控制,对时间的控制,甚至压路压的次数都有严格的要求这块对我们挑战是比较大的。第2个就是时间,按照我们工程以前的进度,起码要两个月,而且我们要分两班做,要两个月才能完工,但实际情况因为他们前期的业务给我们只有28天,而且这个工程,他们的话说叫做关门工程,2018年元旦这一天,他们有一个仪式,通车仪式,这个仪式很早就定下来了,是不能更改的。所以要求我们在元旦之前一定要完工的,交给我们的时候已经是12月3号了,留给我们就一共是28天时间,我们已经28天要做这么一个大的工程,当时对我们挑战性是非常大的。 【访谈现场】 记者
田雨婷:大桥通车,您当时说过您的心情像嫁女儿一样?为什么当初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刘亚平:港珠澳大桥通车之前,我们这些搞技术的人员很方便的到桥上去,我们是有特别的通行证可以上去工作的,港珠澳大桥通车以后,因为就是它是连接香港澳门,所以它有一个管制,类似于我们出入境的一个管制,要上桥的话就要办一个港澳通行证,在珠海这边办一个出入出境手续才能上桥,现在桥上还不能停留,相当于坐大巴车开车,一路到香港,只能经过一下。等那个时候通车,我们已经上不去那个桥了,那心情就是嫁女儿似的,我们把工程做完了,原来什么也没有,茫茫大海一片,我们把一点点把这个大桥建成,花了将近7年的时间,所以我们好多工程师到最后都会去海边看一看这个大桥。像我现在还好,我还在珠海,我还可以随时都可以去看,像其他有的工程师去了别的工程,他可能要很长时间才能回来才能去看一下。那个心情确实就是像嫁女儿一样,我们把它做好了,养大了交给社会了,让它为社会做贡献。我们在现场确确实实没有节假日,星期六星期天更不用说了。春节的话,按照不同的工种有一小部分人,可以轮着休假。我们有好多同事在将近7年的整个过程中间基本上没有休过假,因为工程确实挺紧张的,岛隧工程7年时间,我们也咨询了外国的,人家说他们来做的话,工期上起码成1.5倍,他们要用10年的时间才能把33节沉管安装完成。这是真正的中国速度,中国速度实际上是什么呢?也是这些人,所有人,工作人员放弃了休假,没有白天没有黑夜的连续的高强度的工作才创造出来的。我觉得大桥精神它有这个几方面,一个就是说我们国家这一批技术人员,在攻克整个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的一个技术难关上,这种拼搏精神。这不光是我们岛隧工程这一块,整个大桥的建设过程当中,包括我们国家解决港珠澳大桥工程原材料,因为港珠澳大桥,设计使用寿命是120年,他有很多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包括我们的钢筋的水泥,这个耐久性,我们只有把这些问题全部解决了,我们才能向社会回答,你们真的保得住120年吗?港珠澳大桥整个在现场的团队大约有2万多人,所以这2万大多人在港珠澳大桥建设当中都是在拼搏在努力,攻坚克难,我觉得这是一个精神。第二个就是说在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当中,方方面面我们都在说要把这工程做到最好,它是代表着一个国家,这也是最后习主席在通车以后,在港珠澳大桥的东人工岛上面会见这些建设者的时候说的那句话,港珠澳大桥建设,非常了不起,体现了我们国家的这些精神,奋斗的,拼搏的,我们的民族精神都有体现。我也是这样,我是其中的一员,我在整个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我管质量,更多的时间我会在现场一线,和大家一起建成高质量的工程是我的本职工作。我知道这个工程是比较特殊的,所有做港珠澳大桥参与这个工程的工作人员都做出了比较大的牺牲。那么这个需要家里也包括原来的工作单位的支持,家里面是一定要支持的,没有家庭的支持,很难安心的在现场工作。我爱人和我是同班同学,我们学的是一个专业,在这方面沟通上更方便一点,参与港珠澳大桥工程,家庭需要做出很大的牺牲,那就只能是支持。 【VCR6】 因为工作原因,本已在天津定居的刘亚平因为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又去了珠海。现在在老家洛阳镇的祖宅里,只有哥哥刘冠平一家和父亲住着,这两年,随着大桥的建设完成,刘亚平相对空闲了些,有时间就经常回洛阳老家,和家人享受天伦之乐。 刘亚平哥哥
刘冠平:17、18年的时候我老妈生病,我老爸要去开刀,没办法,老二在外面,在港珠澳大桥的工程上,他的工程是国家工程,必须要在那里的,我们夫妻俩就把这个家担起来,和我常州那个小弟一起服侍我妈到最后。现在大桥的工程也完工了,现在我们很开心,每次看到那个广告我们都很开心的。 【访谈现场】 刘亚平:去年12月回到我的母校洛阳中心小学,100周年这个庆祝活动的时候,我就说那个时候正好是我小学入学50周年,所以也是特别巧的一件事情。我回来一看,确实给我感觉变化真的非常大,这样一个小学能办的这么好,这也说明我们家乡对教育高度重视,真的我要感谢我们家乡方方面面对教学的学习,尤其是小孩的培养,都是为国家在储备人才的一个起步,很重要,家乡能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好,我真的很高兴。学校里那个时候叫我回去讲一讲,我也很高兴,我就说和小朋友们介绍一下我的成长,现在条件比我那个时候好多了,我就和他们说所以现在环境好了,小朋友们更应该珍惜,现在好的教学环境,学习条件更应该好好学习,所以我一直和他们说,所以只要你们好好学习全面发展,一定会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 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刘亚平能从普通的农家少年,成长为大国工程师,背后是梦想支撑着意志。当一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时,所迸发的能量是巨大的,也是伟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