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复性存款”来老一辈人存钱成习惯 年轻人超前消费改观 |
时间:2020-05-07 21:14:55 来源: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
|
“报复性存款”来老一辈人存钱成习惯
年轻人超前消费改观 根据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住户存款增加6.47万亿,比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6.6%。分摊下来,今年前三个月银行平均每天入账710亿,网民戏称,报复性消费没有来,报复性存钱倒先来了,一场疫情真的能够改变人们的理财观念吗?一起来看。 盛菊芳今年70岁,4月23日一早,她去银行存了两万元钱,这是她今年的第一笔存款。盛菊芳告诉记者,她每年都有存款的习惯,今年受疫情影响,存钱的时间虽然拖的晚一点,但是存款金额有所上涨。 湖塘老街居民
盛菊芳:
总归要多一点的。我们两个里老了,年纪大了也不懂得理财,也不想担那个风险,总会好像是存一点银行,两个人就是有一点存一点,水费电费煤气费都要算在里面,把多余的钱存起来。 对于盛菊芳而言,虽然存钱的意识早已有之,但今年的新冠疫情让生老病死的问题更加残酷的摆在了面前,所以对于像他们这样上了年纪的老人们来说,存钱也许就等于在延续生命。 湖塘老街居民
盛菊芳:
总是要存一点,防止一点大病。 此次疫情让各行各业都遭受了重创,在经济停摆的这将近三个月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中年人则发现,通货膨胀的冲击之下,如何让资产保值增值更是对下一代的负责。郭赛花是湖塘老街的一名社区工作者,对她而言,把钱存钱下来买套学区房才是将资金最大化利用的方法。 湖塘老街社区工作者
郭赛花:
股票我们不接触,最多买点理财产品。我们的观念还是比较传统,小孩子正在上初三,还有高中三年,正是要花钱的时候,主要还是培养孩子吧。 作为社会和家庭的中流砥柱,30岁以上的人群普遍都会有存款,也更加愿意存款,相较之下,3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通常是超前消费的代表,但经过此次疫情之后,他们对存钱也有了新的认识。 常州市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
李宁 身上肯定有贷款的经济压力,……我的消费模式并不是在超前,因为用花呗,信用卡透支对于自身也是一种很大的经济压力。 保本产品需求年轻化
理财趋于理性 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了一股庞大的存款大军,记者从中国工商银行武进支行了解到,一季度本是居民存款的高峰时段,而今年一季度的存款需求显得尤为明显,保本类的理财产品越来越受到市民的青睐。 中国工商银行常州武进支行行长助理
王珺:
客户现在风险意识也比较高,为了防范风险,还有一个受今年疫情的影响,存款需求也上升了。我觉得今年保本类产品的需求可能年龄层次比以往要年轻一点了,由于疫情,国债还是停止发售的,现在也就造成了对大额存单的需求比较大。 当人们极力追求“稳”的时候,往往也是社会和经济比较动荡的时候,今年三月份以来,全球股市剧烈震荡,美股熔断塑造史诗级下跌,四月份,国际油价历史首次跌至负值,更是导致投资者的避险情绪空前加重,另外,随着央行的几次降准,部分货币基金七日年化收益率跌破2%,这也导致了部分资金回流存款。因此疫情之下,外部投资市场的动荡成了“报复性存款”的最佳推手。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骆建建:
作为老百姓来说,当经历创痛和灾难事件之后,就会产生一些危机感,现金为王,不太敢大幅度的去消费,因为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把当下的储蓄作为首选。 但与此同时,社会学家也分析指出,现在的报复性存钱并不会对整个居民的储蓄观念产生多大的冲击,总的来说,随着大家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投融资知识的丰富,理财方式将更趋理性。也有相关专家预测,等到疫情过去后,现在的存款可能也意味着未来的消费。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骆建建
:我觉得这只是一个短期的暂时的现象,我觉得(居民会)在投资消费储蓄之间都会找到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我觉得后面会有一波消费,较之于往年,有个大幅攀升的消费会出现,但是现在还不是时候,因为现在疫情还没有完全过去。 就理财观念而言,疫情带来的居民危机意识的提高未必是一件坏事,但宏观来看,过高的储蓄、有钱不花确实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目前,国家也在通过一系列措施刺激消费,我们也相信疫情过后,消费会全面回归,那么我们先提前提醒一句,消费需理性,存款还是要有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