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江苏 豆腐汤:藏在市井中的专属乡愁 |
时间:2020-06-10 20:44:17 来源: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
|
豆腐汤对于常州人的意义,就好比是北京的豆汁、南京的鸭血粉丝汤、无锡的小笼包,物美价廉,到处可见,但却是最能牵动寻常百姓乡愁的早餐。在常州荆川路上开着一家早餐店,这里的豆腐汤还保留着40年前的常州老味道。 凌晨2:30
荆川西路董家村17号 为民小吃老板
夏亚宝:我叫夏亚宝,常州人,从1980年开始一直做到现在,大概有40年。 夏亚宝的一天是从凌晨两点半开始的,作为常州新桥麻糕店周金生的弟子,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先把贴桶热起来,把面和起来。【做麻糕画面过渡】在常州,早餐如果吃麻糕,一定少不了豆腐汤,麻糕与豆腐汤的组合就像油条与豆浆,缺了任何一样都不能算是正宗的常州早餐。夏亚宝在开店之初,就把做豆腐汤的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妻子。 凌晨3:30
荆川西路董家村17号 豆腐汤这么讨常州人喜欢,说起来还有个典故。据说朱元璋做和尚时,曾跟着方丈到常州的红莲寺拜访,正值常州闹干旱,缺少食物,红莲寺的厨师就把米饭、青菜叶、豆腐块和豆斋饼倒进锅中一煮,让饥饿中的朱元璋深觉美味,但等他做了皇帝再吃上这道“佳肴”才发现,不过只是家常小吃,之后为了牢记过去的苦难,经常让厨师做给他吃。演变成后来的常州特色早餐,虽然用料简单,却满含着一代人的记忆。 画面+为民小吃老板娘
张佩玉:现在要把山芋粉搅一搅,底下有脏东西,把它叫搅好了,脏的东西就在下面了。浓稠最重要了,不能太浓也不能太稀。 豆腐汤人人都吃过,各地的风味多有不同,在常州,豆斋饼和勾芡是其中的两大法宝。豆斋饼作为灵魂,在增色增味的同时,作为一样标志物区别于其他地方的豆腐汤,而勾芡则直接影响到豆腐汤的口感,太浓像粥,太稀像水,只有在一勺子下去稍微粘出点“糊浆”的,才算是上品。 为民小吃老板娘
张佩玉:放鸭血放盐放酒,把它烧开了呢就放豆腐,放鸡蛋,把山芋粉放下去烧到滚就好了,大概是15分钟。一直烧习惯了,它的量要放多少基本上是差不多的,没有来去的。 早上6:00
荆川西路董家村17号 食客
周先生:豆腐汤是我们常州人的传统,豆腐汤是早饭,历来就是这个规矩,豆腐汤在我们常州是一绝。为什么是一绝,豆斋饼只有我们常州人有,别的地方没有的。 作为每天早餐来这打卡的忠实粉丝,周先生见证着老常州的味道在这家店得到了保留,二十多年来,他也成为了夏亚宝的朋友,每天早上五六点,必定带着自己的一帮老同学,相聚一桌,吃个早饭,喝个茶,成为了老年生活的一种仪式感。 画面+为民小吃老板
夏亚宝:你要说生意做的是蛮好的,吃的人我这边几点钟有他们都知道的。基本上都是老生意,他们有的吃完早饭之后还在这边坐坐,喝喝茶还聊聊天,我们看到之后也挺开心的。这个店我开了这么多年,我从来都没想过要休息一天,包括年初一什么节假日,包括我小儿子结婚,都没关门休息,好像就是已经习惯了。 对于老常州人来说,豆腐汤承载了他们的儿时记忆,每一次开场都充满着市井气与烟火气。而对于夏亚宝夫妻俩来说,这碗豆腐汤何尝不是他们这家店的缩影,看似普通,却保留着四十年的老味道。 为民小吃老板
夏亚宝:就是我们两个人做了也习惯了。之前也请过一个钟点工,钟点工做做也不行,本来是讲好了六点钟来到八点钟走。后来做了几天之后他到这边就六点半,到七点半就要走了,所以后来就没有让他再来,不肯吃苦。 有人说豆腐汤平淡中庸,在一堆常州美食中“默默无闻”,但这恰恰就是它最大的特点,绵密细腻,顺滑柔软,就如心中的那份乡愁。 为民小吃老板
夏亚宝:今年也66岁了,做多长时间我也没有想过,只要身体好,总归会在这边做的,做到做不动为止。 在滚滚的时代浪潮中能吃上这样一碗正宗老味道的豆腐汤实属不易,它不仅仅是味道与配方的延续,更是夏师傅夫妻俩四十年的持之以恒,大家也不妨早起一天,约上自己的好朋友,去喝上一碗豆腐汤,感受一下老常州的市井风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