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博:刻刀下的竹中世界 |
时间:2020-06-19 21:23:57 来源: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
|
著名的大文豪苏东坡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爱竹,是因其外形挺拔秀丽,内心中空,比喻了君子之虚心好学,代表了高洁而坚韧的品格。为了让竹子变得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在明中期至清代,就出现了“翻簧竹刻”和“留青竹刻”两种流派。其中,以白派和徐派为代表的留青竹刻,则成了常州城独有的一张城市名片。今天我们就走近一名“赏竹为乐,以竹咏志,借竹抒怀”的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徐文博,来看看在他的指尖和刻刀间呈现的是怎样多姿的世界。 现场:徐文博:这样的一片竹子的话,应该说是竹子中比较精品的一种,哪怕就是在刻竹子中间,像这种材质的,这么长度的品种这么好很少。 记者:像这个竹子要晒多久才能用呢? 徐文博:正常的话,当年一定要把它晒干,这是竹子砍回来把它处理好以后,必须把它晒好,今天有的颜色还是稍微差了点。 记者:你手上这个竹子是什么时候的?一般你们都是什么时候去挑材料的? 徐文博:基本上是腊月,就是过了元旦以后,我们就开始上山去找。…最起码三四年以上的竹子。但是呢,又不能过五年。从道理上来说呢,一定要挑长在山的背面,也就是阴面的竹子,因为它的竹子光线少,生长却长得比较快,迅速,竹子也比较粗,纹理比较细腻,竹节也相对比较长。 一块可以用来雕刻的竹子需要当年晒干,再放上四五年,方可使用,所以,从采竹到成品展示,最起码要六七年。 留青竹刻又称平雕,皮雕,是汉族传统的雕刻艺术,从唐代开始流行,产品有臂搁、书镇、笔筒、台屏和案头小品等。留青,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作为雕刻图纹,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留青竹刻,可以充分利用质地和色泽变化差异,采取青筠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分出层次,形成色彩从深到浅,自然退晕的效果。 现场:徐文博:一个刻字讲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包含的内容非常多。你只要把它刻好是一回事,你怎样去刻也是一回事。而且你要把你想刻的要刻到位,这个又是另外一回事。上面肯定要有一张你的名章也好,你的贤章也好
怎样去构思这块也非常重要,这一块就和我们绘画连在一起了,然后吸取很多门类的其它文化上的营养
然后融入我们自己需要创作的题材中。 留青竹刻是常州的传统工艺品之一,在中国工艺美术苑里属凤毛麟角,享有盛誊,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47岁的徐文博,从1992年开始正式学习留青竹刻,现在是常州市留青竹刻非遗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被誉为当今中国最具创新意识的新锐竹刻家代表。他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萧剑波的精心指导下,开创了留青水墨山水之技法,更好地体现了竹刻淡雅清秀的艺术风格。 徐文博:我刻山水这款,原先确实刻的很少。…竹青到竹肌只有0.1毫米
比如说根部一点的竹子,可能会有0.2毫米这样,但是绝对不会超过0.2毫米的厚度…原先的文人对竹子的非常热爱的情怀。他们自己会书画,他们自己也热爱雕刻。那么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间,工作中间,他需要用到的
自己需要拥有的
非常热爱的东西,他自己会动手制作。那么这样就慢慢的慢慢的形成我们这块地方的竹刻的流派。 以竹为料,竹青为墨,竹肌为纸。在工艺美术大师的指尖,花草虫鱼、飞禽山水,文人墨宝,都散发着幽然的竹香,一笔一划,一刀一刻,形神兼备,虚实相生。而培养一个成熟的留青竹刻大师,花费的时间不短。 徐文博:10年能出一点成绩的话,就是非常优秀了。 徐文博弟子
张琪:我是2008年开始在寒暑假接触到留青竹刻的。放弃曾经也有过一点点想法,但是当一件作品呈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那心也要静下来,然后会忘记上厕所,会忘记吃饭,时间过得很快,就一件作品就会完成好了 徐文博:自己坚持,这是必要的,但是自己的生活也要解决,这也是必要的。那么你必须看大局,从各个方面去调节。这边调节点,那边调节点,就可以把事情干起来 任何一门艺术,创新是灵魂,也唯有创新,才能打开机遇的大门,让留青竹刻这门老手艺,继续焕发新的魅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