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孝心酿造温情 用爱诠释“孝道” |
时间:2022-10-05 23:00:30 来源: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
|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敬父母更是我们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为进一步推进“以孝治家”行动,弘扬以孝治家的家教、家风、家道,传播孝道力量,南夏墅街道学府家苑社区每年都会组织开展“孝道人家”评选活动,今年又花落谁家呢?一起去看看。 【颁奖现场】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四届敬老节活动上,南夏墅街道学府家苑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健为91岁的陈英芳和93岁的李菊娣家庭颁发了“孝道家庭”荣誉证书,那么,这两个家庭有何“过人之处”呢?记者第一站来到了家住庙桥工业园的陈英芳家。陈英芳是一名退休教师,生有两儿一女,目前和大儿子夫妇生活在一起。 陈英芳(91岁): 我一直跟着这个大儿子的,他一点都不嫌弃我,我儿媳妇也不嫌弃我。一直跟着他们吃。还做三个房间给我。 陈英芳女儿
杨新忆:她一直都是能够自理的,就是最近不是很能够了,然后我们就帮她洗洗头,洗澡的话,我经常来帮她洗的,作为女儿的话,这是我的一个本分。也帮她洗洗脚。 在陈英芳看来,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所以她从小就教导孩子们要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 陈英芳女儿
杨新忆: 我们姑嫂之间是没有什么矛盾的,全都客客气气的,和姐妹一样。几十年如一日也不容易,这也要归功于我妈妈的教育,教育的好
大家都不计较。 陈英芳儿媳
阮晓萍:身体还好的,她也很本分,帮我们看家,种菜,从来不多话,总归一心一意为儿女,我们也都知道的 互敬互爱是家庭幸福的基础,也是家庭美丽的源泉。陈英芳儿子说,父母年轻那会生活十分艰苦,把他们姐弟三个拉扯大不容易。如今生活条件好了,理应让母亲安享晚年。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虽然住到了厂里,也为母亲安排了房间,孝顺的儿子得知母亲喜欢种菜,特意在五层楼高的屋顶上花两万元钱搭建了一个平台,用吊车运来泥土,可以种菜、养鸡。 陈英芳大儿子
杨学锋: 妈妈有劳动的习惯,他喜欢这种菜,所以下面我要保证花园的统一性,就弄在了楼上。 陈英芳(91岁):刚办厂是最艰苦的时候,因为白手起家,我去帮他们烧饭的,他们认为我帮忙干活了,从2018年起搬到这边来之后,每个月给我2500元钱零用。能够活到91岁,就是家庭的和睦。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家住大学新村三社区的李菊娣家,每到过节,四世同堂团聚在一起,非常热闹。 李菊娣(93岁): 都对我好的,年年一直买给我吃的,到了那边,我的儿子儿媳也买给我吃。我的保健品一直不断,一直有的吃,孙子也买脑白金给我吃的。 李菊娣生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2005年房子拆迁后便跟着小儿子周建华搬进了社区居住,生活起居非常有规律,身体也十分硬朗,女儿女婿三天两头回来看她,帮她洗洗头、整理整理家务。 李菊娣小儿子
周建华: 我妈妈年纪轻的时候也是苦的 在田里面干活,(如今)能够尽量让她,稍微过得舒坦点
也是好事情。 周建华说,他们的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全家人用自己的勤劳、朴实和宽容守护者最真实的幸福,享受着最舒心的生活。闲暇时候,儿女们还带着李菊娣下楼走一走,散散步。 李菊娣小儿子
周建华: 正常在家里,我就让他空的时候最好在家里走一走,不要到楼下去,尽量少下楼,主要是怕不小心摔跤。 学府家苑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健说,从2017年起至今,社区已经评选了11户“孝道人家”家庭,也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榜样发动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吸引群众,引导群众自觉接受道德教育、提升文明程度,以实际行动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力量。 南夏墅街道学府家苑社区党总支书记
李健: 一方面对精神文明传播要做好大力地宣传,宣传到每个家庭中,让更多居住在社区的人对家里人要孝顺,对年纪大的人要关爱,这种传统要传承下去
发扬下去 常言道:家和万事兴,一个和睦的家庭,就是要“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通过“孝道人家”评选活动,传承好家风好家训,弘扬传统美德,共同创建和谐文明的社区家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