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堰绣衣村:强村富民二十载 美了家园 鼓了钱袋
二十年前,雪堰镇绣衣村还是一个经济薄弱村,基础设施差,村级收入才2万余元。二十年后,绣衣村村级收入稳定在3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稳步增长,成了我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这二十载,绣衣村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蜕变。 今天是绣衣村村委班子每周的“企业走访日”,在村党总支书记王建明的带领下,来到常州锡润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了解企业运行和销售情况。锡润机械主要从事灌包装设备与铝质软管生产线的研发、生产,2006年从无锡搬到绣衣,企业在发展中只要遇到问题,村委都会过问,尽力做好服务。 【同期声】常州锡润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宝华:
我们到这里建厂以后,镇村里面对我们支持很大。资金和人员方面等等。2006年搬过来的时候,我们当时是一千多万。大概现在每年的产值是4000多万。 了解完企业的情况,村委一班人又马不停蹄来到农户董国平的水蜜桃田里,询问他今年水蜜桃的销售情况和亩均效益。 【同期声】绣衣村农户
董国平:
原来种稻麦的时候,每年净收入是两三百块。现在桃树,可以每年2万到2万五,最起码有十来倍。 二十年前,绣衣村还是一个经济薄弱村,全村产值不足5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只有2万元,经济状况一度陷入绝境。但村委一班人没被吓倒,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请来村内党员干部、群众代表把正脉搏,寻找问题症结。2005年利用镇工业园区辐射,积极向上争取了50亩工业用地,又在园区边上整合了70多亩土地,建起了村里的工业园。 【同期声】绣衣村党总支书记
王建明:
第一步,资产重组,腾笼换鸟来进行招商引资。我们利用工业园区辐射,吸引上海、湖北、意大利客商。只要企业有困难。我们都是一条龙服务工商税务。消防安监。也能赚到钱,来回报社会。 凭借着优质的服务,绣衣村迎来了一大批“金凤凰”。如今,村里有大小企业6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5家,工业用地250亩,标准厂房计22.8万㎡。 村集体壮大了,绣衣村第一件想到的事就是反哺村民,改变农民整天“面朝黄泥背朝天、多劳而不多收”的尴尬局面。 【同期声】绣衣村党总支书记
王建明:
我们第一件想到的事情就是富民强村。针对我们全村那是3680亩田,规划了550亩的现代高效水蜜桃田,又规划了两千多亩的大棚蔬菜。原来老百姓每亩田只有两三百块钱,现在水蜜桃增加十倍,大棚蔬菜增加了六、七倍。 同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大力抓好生态治理,提升村居环境,全村累计新建水泥路面10万多平方米,改造桥梁11座,新增绿化面积15.6万平方米;投入550万元用于旺庄片区的提升,新修旺庄大道,实现亮化、绿化、硬化;投入500多万元,对全村900多户农户开展天然气入户工程,目前该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 【同期声】绣衣村党总支书记
王建明:
我们立足点为老百姓,为老百姓提高幸福指数。 如今的绣衣村,经济壮大了,环境变美了,老百姓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立足老百姓,提升幸福指数”,简短的一句话,道出了绣衣村发展20载的真谛。我们相信,未来绣衣村将实现村级经济的大发展、生态环境的大进步和村民福祉的大提升,探索出富民强村的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