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围养殖成历史 滆湖水质再出发 |
时间:2018-10-27 19:54:07 来源:武进新闻 作者:阳湖网 |
|
网围养殖成历史
滆湖水质再出发 “守望滆湖水,养鱼又养人”,曾经滆湖武进范围内的近350户渔民,在滆湖里面撒上一片网围,以养殖青鱼、链鱼、鳊鱼等为生。近年来,这种粗放的养殖模式给滆湖水质造成了一定影响。为还滆湖一汪碧水,根据全省“263”专项行动,我区结合自身实际,强势出击,在9月底拆除了滆湖武进范围内的所有网围养殖户。今天的《新观察》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水域唯一的专业水产渔村——捕捞村,探访网围养殖的前世今生,展望洗脚上岸后渔民们的新生活。 渔民积极配合
围网全部拆除 【现场声】高鑫芝:我现在是在围网拆除的现场,在我身后大家可以看到机械化正在进行围网拆除,3000多亩围网拆除将基本完成,渔民们的捕鱼生活将成为历史。 嘉泽镇捕捞村渔民刘宝于在滆湖从事网围养殖已经20多年了,他告诉记者,在湖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现在要穿鞋上岸很不舍,但是为了响应政策,还是忍痛割爱。 【同期声】滆湖渔民
刘宝于:女儿出嫁了,儿子在村里大队里面上班,养鱼23年了,一辈子都是抓鱼的,祖祖辈辈都是抓鱼的,60岁人了,要享受了。 近年来,为解决养殖生产污染和养殖户、捕捞户的生活污染问题,我区已开展了四次围网整治。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强化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263”专项行动要求,我区在前四次网围整治的基础上,又在2017年11月份召开网围(捕捞)整治工作会议,决定拆除滆湖武进范围内的所有围网,对其中涉及的334户网围养殖户和196户捕捞户,实行一次性货币补偿。
嘉泽镇捕捞村占了滆湖武进范围内大部分的网围面积,这里的村民都是临湖而居的专业渔民,摸底、沟通、拆除等工作量巨大。村党总支书记石小方接到这个拆除通知时,他担心不是如何拆除这些网围,而是穿鞋上岸后这些渔民的生活问题。 【同期声】嘉泽镇捕捞村党总支书记
石小方:老百姓现在的心声就是围网拆除了,没有事情做了。提出的问题就是想要抓鱼,因为他们一辈子捕捞。上岸也不习惯别的工作了。围网拆除之后,政府跟村里都在考虑转型,转产。 石小方的积极奔走很快收到了成效,捕捞村的渔民看到村委为了他们的生计四处奔波,配合拆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同期声】嘉泽镇捕捞村书记
石小方:已经签约的96户人家围网全部拆除。包括捕捞户63户。都上交签约。现在开始分批交船,船大多数已经交了。 半个世纪下湖捕鱼
30年围网养殖 捕捞村,顾名思义这是一个以渔为生的村落。早在1953滆湖周边就开始有渔民集中,牛塘、湟里、南夏墅、寨桥等地,都曾有渔民安家落户。经过多次村域调整,嘉泽捕捞村成为了滆湖周围唯一保留的专业水产渔业村,也一度是常武地区唯一的专业捕捞村。 在采访中,记者遇到了嘉泽镇捕捞村原党总支书记高龙根,他向记者讲述了捕捞村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 【同期声】嘉泽镇捕捞村原书记
高龙根:解放以后1953年成立的渔民协会,我们武进县有八个区,成立八个区的分会。到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成立武进县嘉泽捕捞大队,那个时候人家是八十六户。等到1984年,就改成了武进县嘉泽水产大队,到1999年就改成嘉泽镇捕捞村村民委员会,一共有四个名称的变化。 1984年,武进开始推广网围养殖。捕捞村渔民高留银积极响应,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买来渔网,学知识、做网围、引鱼苗……准备在湖里大干一番。 【同期声】捕捞村渔民
高留银:那个时候养鱼以四大家鱼为主。草鱼、青鱼、鲢子、鳊鱼。围网,每天都要去看。看看网有没有脱下来,还是哪个网有洞,还是网有没有被破坏。大队里办学习班。大队里一年要办个两次。原来一年要去学习几次。如何养殖四大家鱼,防病防虫。 在技术指导员和村委的帮助下,高留银的养殖技术稳步提高,养殖产量自然也上来了。 【同期声】捕捞村渔民
高留银:
刚开始是几百斤一亩,后来是一千多斤一亩,最高达3000斤一亩。 高留银说,网围养殖是“靠天吃饭”的行当,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不仅要时刻关注网围有无破漏现象;千辛万苦几个月待鱼苗长大,起网了还要看市场行情才能决定是否丰收。虽然网围养殖很辛苦,但总的来说,一年的收入还是相当可观的。 捕捞村的村民看到高留银的网围生意做起来了,也纷纷加入其中。目前,捕捞村共有188户人家554位居民,其中围网户108户,每户承包30亩水面搞围网养殖;有专业渔民36户,并管理其他村副业渔民27户,渔民人均收入在3万元以上,这种“养捕结合、围网养殖”成了渔民致富的主要手段。 守护青山和绿水
共筑上岸新生活 根据省“263”专项行动要求,滆湖长达34年的网围养殖历史宣告结束,渔民“靠湖吃饭、渔舟唱晚”的生活也将一去不复返,但是想到自己的小小举动能给滆湖、能给生态带来如此大的改善和提高,渔民们还是选择了休渔还湖。 滆湖面积约16670万平方米,是苏南地区仅次于太湖的第二大湖泊,盛极时湖中网围达5600万平方米。网围养殖给渔民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但由于饲料投放、鱼类生息等原因造成河水富营养化,滆湖水质已降为四类水。 进入21世纪,渔民们也开始探索更环保高效的围网养殖方式,2009年开始网围养殖花白鲢。花白鲢主要吃水中的浮游生物,是清水质的鱼种;后又养殖螺蛳、大闸蟹、河蚌……慢慢地,滆湖水质越来越好,就连在水底游的小鱼——沉底鱼都能看得清。 然而,捕捞和养殖,终究还是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担。盛极时的捕捞村一度坐拥万亩围网,后来为顺应西太湖开发、保护生态湿地的需求,逐步缩减至两三千亩。今年9月,捕捞村迎来最后一个开捕期,之后,西太湖上所有的捕捞、养殖都将停止。 【同期声】嘉泽镇捕捞村书记
石小方:老百姓的再就业问题,我们希望在这个避风港。可能政府明年会成立一个捕捞公司。要解决部分渔民的再就业,政府也考虑明年投入一个捕捞项目。其他的等项目下来以后搞服务业。 石小方告诉记者,渔民们想过尝试农家乐、渔家乐以及观光旅游业,都遇到了瓶颈。村里也讨论过是否承包鱼塘继续搞养殖业,但湖里养鱼和鱼塘养鱼毕竟是两回事,还需进一步考察规划。告别渔船与围网,渔民们上岸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政府将把他们纳入社会保障范畴,并辅助再就业,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生活、打开新天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