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新闻


探访常州华文 一字之师薪火传承 日积月累铸就华文标准

时间:2018-11-16 19:20:45  来源:武进新闻  作者:阳湖网

在昨天《探访常州华文》的节目中,我们提到了它的前身——“常州中国民族文字模厂”。这里的两样“宝贝”引得创始人黄克俭落子于此。其中一样宝贝就是4套极为珍贵的“原字稿”。今天我们就带大家一起来见识一下。
在常州华文档案室里,工作人员为记者找到了这些保存完好的“原字稿”。
记者 陈柳敏  在我身后的这些防火柜里,满满当当的摆着存放宋体、中圆、中黑等字体的原字稿、复印稿、打印稿的档案盒。而在我身边的桌子上,放着两个档案盒,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打开他们。(画面过渡)打开档案盒,可以看到里面存放的是宋体原字稿。乍一看大家一定会以为这是电脑上打印出来的,其实并不是,这都是上世纪的老字模师们一笔一画勾勒出来的。那么他们是怎么将字模画出来的呢?在我左边的这些铅字稿中就可以看出一二。

90年代初,厂里的字模设计老师傅大多已年逾70,他们了解汉字字形,却无法理解电脑时代的字库。老师傅们就在方格上画出字形,用墨水填涂,扫描到电脑上,进行数字化,打印出来,再请老师傅修改,再扫描到电脑,继续修改……一个字经过无数次修改之后,录入字库。
常州华文文字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魏德毅
最早是6763个汉字,这个6000多个字要做的整齐划一。那些老师傅们,因为他们是刻字的,他们对汉字笔画的掌握真是炉火纯青,他们在车间里,老师傅坐在操作台的后面,拿个小木棍就指指点点,这个要收一点点,那里要放粗一点点,这里白的要大一点,这里黑的要小一点。

如今,公司初创时的老师傅大多离世,这些原字稿也成为珍藏在档案室里的宝贵财富。虽然现在的员工们可以在电脑上熟练操作各种软件来制作字体、设计字库。但每位初进华文的人,都要沿着前人的轨迹,用手一笔一画勾勒。一本本泛黄的笔记本,记录了他们当年做字时的心得体会。1996年11月,这本笔记本的主人高颖春对做字这项工作还有些陌生,而在2018年11月,她已成为一名字体修改者。一年半前,公司接到新项目,要将《常州先哲遗书》木刻版上的字体做成字库。两名同事负责描边,她负责修改,一年半时间她们做了近4000个字。
常州华文文字技术有限公司员工 高颖春
像这个字吧,一个它就是黑白度,这两个“月”字这个地方太紧了,然后在我的眼里它这个肯定是问题,然后就是它的偏旁偏大了,偏大了之后会主次不分了。我库里有做好的“鸟”字,可以直接替换。

长年累月与“字”打交道,让高颖春对“字”有了敏锐的洞察力。而每一个字在经过层层修改,能够最终拍板入库,还不得不提到另一位“大神”——壮仕益。他1983年就进入了常州中国民族文字模厂,1991年,成为常州华文的第一批员工,与“字”打了30多年交道。字哪里还不够流畅,哪里还不够饱满,到他手里一眼便知,他就是活的“华文标准”。
记者 陈柳敏  你现在做的这个工作是什么?
常州华文文字技术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 壮仕益  我就是把这些地方再做一些修改。
记者 陈柳敏 那你是以什么标准来修改的呢?是不是你就是标准?
常州华文文字技术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  壮仕益  是的。因为每个人做出来的风格不同,我就是把所有的字都做到统一。

从字面、字间距,到重心倾向、均匀度,常州华文每设计一款字体,后期都会逐字进行一次又一次的精细调整。在这里,没有短于五年工龄的员工。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凭借着对文字的热爱和对公司成就的自豪感,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造字岗位上,兢兢业业、孜孜不倦。
常州华文文字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德毅
问题在于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来是不容易的。我们的字库是每个字都是由他们员工手里做出来的。所以员工的水平的提升是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推动作用的。
正是这种不厌其繁、不惧其细的工匠精神,让华文在全球中文字库领域脱颖而出。华文字体先后被苹果、微软和IBM等国际知名公司收录使用,如今它几乎已“霸占”了每一台中文电脑,造福全球华人。也许你们会说,这么厉害的企业,一定很赚钱吧。想知道答案,请继续关注明天的节目。

武进新闻

更多>>

武进新闻20241218

武进新闻20241217

武进新闻20241216

武进新闻20241215

武进新闻20241214

武进新闻20241213

武进新闻20241212

武进新闻20241211

武进新闻20241210

武进新闻20241209

武进新闻20241208

武进新闻20241207

视频推荐

更多>>

常州经开区召开工作思路研讨会 明

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召开

区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武进法治影院2025年度项目发布

“政企”通力 武进“公转水”运输

信承瑞:跨界医疗进军科技“无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