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风筝放飞蓝天 假期来博物馆体验古味清明
清明时节天气转暖,草木萌动。昨天,武进博物馆里举办“我们的节日清明”亲子活动,20多组家庭手绘风筝放飞蓝天。活动现场,来自常幼师的志愿者为小朋友讲解了清明节的民俗知识、历史趣闻,小朋友们还要找寻和节气相对应的文物,来赢得武博印章。本期的打卡主题馆藏文物是青花婴戏纹碗,碗上印有儿童嬉戏的场景,跟清明踏青十分应景。 李公朴幼儿园大二班学生
董雅婷:我只盖了一个清明。碗上有一个小朋友在放风筝还有植树。 找到了与节气对应的文物,大家立即着手制作、放飞风筝,在动手过程中真正感受清明的节气文化。 家长:我觉得非常好,因为说白了我自己都不知道二十四节气。我觉得80后90后应该沉淀下学习一些文化类的东西。我觉得我以后会经常来,第一步先把二十四节气背会了。 本次举办的“我们的节日清明”是“你好,二十四节气”中的子项目,也是武进博物馆和常州幼儿师范学校馆校共建的一个活动项目,通过馆校合作,用大学生教小学生的模式,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口青团 代为尝春 各式青团争相上市
青团又叫清明团子,是清明节的特色美食。下午三点,常州麻糕店内飘出阵阵艾草的清香,厨房内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老师傅正熟练地把混入青汁的面粉和成面团。青汁是店里的员工手工榨的,容不得一点马虎,因为手法老道,只见其随手捏起一个面团,纳成一个碗装,再将煮好的豆沙裹进去,用面团把大块的豆沙裹住,一个传统的艾草青团就制成了。记者了解到,制作青团除了青汁、面粉要特别注意以外,豆沙的熬煮也是很有讲究的。 常州麻糕店点心师傅
魏加荣:高压锅要蒸个把小时,压好然后再洗,所有上面的皮要去掉,然后再在锅里面放上糖和猪油,再熬制成,就成了现在的豆沙。
厨房里的忙碌带来的不仅仅是好味道,更是好销量。在周成的店里,青团早已不是清明专属。 常州麻糕店总经理
周成:根据不同的需求也可以做不同的口味。每天的话在单店的量大概是100个左右,然后平时不是这个季节的话,我们也一年供应到头的。 如今,除传统的豆沙青团外,为迎合市民的需求,市面上青团的种类也逐渐多了起来,蛋黄肉松、蒜香花生、荠菜馅的各种青团正成为当下人们的“新宠”,价格从4元到20元不等,小小的青团正在用不起眼的外表成就新的“舌尖”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