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察》经开区创新“工业+旅游” “老字号”走出新路子 |
时间:2019-07-15 14:28:10 来源:武进新闻 作者:阳湖网 |
|
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美好形象的重要展示窗口。近年来,经开区充分挖掘区域内的工业文明、运河文化和红色资源,推动“工业+旅游”深入融合发展,着力把工业旅游打造成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为塑造高质量明星城市积极探索路径。 流淌千年的运河,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运河经济,赋予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内涵。到了近代,大运河成为常州民族工商业的摇篮,一批民族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于运河两岸。1936年,吴淞机厂决定搬迁,常州第一个大型近代化工厂——戚墅堰机车车辆厂从此便矗立在了大运河旁。走进厂区,这个百年老厂仍保存着各式各样的“老家当”。 【现场】记者
黄雅婷:我现在是在中车戚墅堰公司的历史设备陈列室,在我身后的这台设备叫联合剪冲机,1906年由英国制造出厂,是中国第一代制造火车的设备,2010年结束服役,见证了中车戚墅堰公司百余年的发展史。 在老设备陈列室,共珍藏了7台制造火车的老设备,1927年的日本插床、1929年的英国道钉锻造机……百年来,这些老设备的周围发生了无数故事,有辛酸血泪,也有骄傲辉煌。 中车戚墅堰公司企业文化部工作人员
秦依丽:身后的这一栋楼就是我们公司的民国建筑群,我们亲切的称它为“老三楼”,这栋建筑是在1937年由日本人建造的,大家可以看到窗户下面巴掌大的方形孔就是当时的机枪孔。 老办公楼、老厂房、老机器……它们见证了常州源远流长的近代工业文明。如今,这些运河边的工业遗存,正在传承中创新,并且不断书写着新的华章。驰骋的火车头,从过去开到了未来。如今的中车戚墅堰公司,在这片沃土上迅速成长,见证着中国速度。 中车戚墅堰公司企业文化部工作人员
张震:这款是在2003年自主研发的东风11G型的研机车,它是针对我国铁路的快速客运而研发的,装用的就是我们公司自主研发的280型柴油机,这款机车承担了我国铁路第五次大提速的主力牵引任务。 日前,常州戚机厂遗址入选了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江苏省拟申报名单。百年工业传承制造文化典藏,中车戚墅堰公司深入挖掘制造文化内涵,保护工业历史文脉,为铁路工业遗产保护和传承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丰盈着一代代戚机人的荣耀和情怀。 经开区是苏南模式和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之一,京杭运河两侧不仅现存大明厂民国建筑群、戚机厂旧址等多处省、市级文保单位,还集聚了中天钢铁、光大等众多大型企业集团公司。今年,经开区充分挖掘这些工业旅游资源,打破传统思维框架,推出四大主题线路,对市民开放,形成了全新的“工业+旅游”模式。 江苏华电戚墅堰发电有限公司的红色教育基地,以“红色传承、实业报国、现代化探索”为主题,戚电厂近百年的历史通过图片文字、场景还原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这里保存着二十年代发电机机组铭牌、七十年代自行设计制造发电机的机床等,游客通过这些老物件,可以感受那段风雷激荡的岁月。 游客
王小文:以前只知道有戚墅堰机厂、电力厂,我的感觉是比较神秘的单位,现在能够开放到这样,而且可以教育我们老一辈,发挥老一辈的风格,年轻人要学习(电厂)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建立起来。
游客
巢全大:这个红色教育基地我希望更多的人来参观,来受教育,不仅是对我们这代人,特别是对年轻人,更多的启发和教育。 老一辈眼中的“戚电厂”与党同龄,依着运河水而生,见证着常州工业、制造业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也见证着城市的沧海桑田,传承着生生不息的文明。红色教育基地建成以来,已接待过1500多名游客,成为工业文明与红色资源相交融的典型景点。 华电戚墅堰公司副总政工师兼党建工作部主任
杨宏:能够把我们企业的形象、红色的革命历史传播出去,以红色教育基地为主,后续可能还会有电力工业,特别是电力生产流程观光的项目。 好的创意和游览体验,是旅游产品集聚人气的重要因素。经开区打破传统工业旅游停留在工厂参观的做法,对产品文化进行了深度挖掘,借助VR、AR等先进技术,面向多目标市场群体,实现“虚拟结合”的游览体验。目前,此类创意技术已在常州轨道交通展示馆推广应用。 拓展实景参与范围,增加互动体验式旅游,也是行业大势所趋。走进丁堰街道的江苏普灵仕集团蓝豹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基地,与生产车间相连的阳光房,不仅有室内瀑布、园林风格绿意走廊,还有数千株热带植物。但之前,能够进入生产基地参观的,大多是行业人士和客户。现在不仅对游客开放,大家还能在此进行体验式购物,在旗舰店享受到超低折扣的优惠消费。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蓝豹每个月都要接待三四批游客前来参观。 江苏普灵仕集团行政总监
许迎强:把企业的一些可以跟政府融合的项目、一些亮点结合起来,品牌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客户企业的美誉度进一步增加,(也)带来一些销售机会,我觉得是双赢的局面。 今年3月,经开区正式对市民开放四大主题线路产品,包括中车戚墅堰公司“穿越历史的火车”、中天钢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光大环保“寻找废弃的垃圾”、轨道交通产业园“老工业区的华丽转型”,结合产业、生态、人文、城建典型地标,推动经开区工业旅游景点实现串联发展。 经开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
傅熠:经开区在民族工业、乡镇工业、现代工业等时期的工业文明从未出现断层,每个阶段都亮点纷呈、可圈可点。通过工业旅游,游客能直观感受到经济数据背后生动的发展实践。通过工业研学和商务考察等,推动了一批标志性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带来更多发展与合作的机遇。 工业+旅游,新业态如何才能成长壮大?经开区深入探索,不断丰富旅游品类,推广本地特色品牌,植入“蒋凤记”、“清道夫”鸭血等“老东门”的“老字号”、“特产”元素,在打造“工业旅游”新名片的同时,推介经开区特色商品,寻求更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目前,在由政府引导、光大国旅旗下全资子公司誉程研学全面负责、多个工业旅游产品的“1+1+N”运作模式下,经开区工业旅游全面开展,已接待了多批来自国内外的研学旅游团和商务考察团,有1200余位市民实地参访。 今年,经开区农村工作局、经济发展局还联合策划了“讲述老东门故事
品尝老东门味道”系列活动,打造将工业生产、餐饮文化整合转化为旅游资源的新模式。 眼前这些鸭血制品来自骆马湖食品10万级的净化无菌智能车间,上海市场70%的鸭血制品都由他们提供,商业超市、品牌连锁餐饮店等也都能见到骆马湖“清道夫”的身影。最近,公司将目光转向本地市场。 常州骆马湖食品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徐丽:把农业食品加工做成工业标准生产方式,改变传统以往人们对于鸭血都是小作坊做出来的概念。 下阶段,经开区将依托蒋记卤制品、横山桥百叶等当地人耳熟能详的老味道、老食材,通过老东门十大味道评选、厨艺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打造老东门美食品牌,让这些美食成为承载经开文化的活招牌,进而提升工业旅游的附加值。 经开区经济发展局
副局长
傅熠:通过老东门味道这样一个服务业品牌的策划包装,提升区域内农产品的知名度,将这个旅游和美食融合,让常州经开区更生动,让老百姓更有幸福感。 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对于经开区而言,良好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运河文化,是发展旅游业的优势资源。在特色元素上深度挖掘、串点成线、系统发展,“工业+旅游”不仅为工业企业发展增添了新业态、注入新活力,也正成为经开区新的特色名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