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新闻


从中专生到“大国工匠” 刘云清:关键技术服务高铁“智造”

时间:2019-08-14 20:32:57  来源:武进新闻  作者:阳湖网
来看系列报道《致敬奋斗者》。在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有这样一位传奇式的人物:钳工出身、最高学历中专,却取得了很多了不起的成绩: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获得数十项科研成果、2项发明专利,他就是该所首席技能专家刘云清。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从维修工到首席技师,“大国工匠”刘云清的成长故事,成为中国高铁“复兴”、中国“智造”转型的最生动注脚。 
见到刘云清时,他正在与团队成员研究新的数控珩磨机如何改进,这已经是他研制的第七代珩磨机了。
数控珩磨机,是用于零件高精密加工的一种磨削设备。2008年,因为技术垄断的原因,作为关键工序设备的数控珩磨机只能依赖进口。进口设备不仅价格昂贵,还故障频发,维修成本高。在一次次的维修中,刘云清萌发了自主研发的念头。为此,他进行了大量研究分析,尝试改造闲置废弃设备研制珩磨机。
中车戚墅堰所首席技能专家 刘云清
改造其实比我研制还要辛苦,它是个本身固有的设备,要不断去改造它。比如它整个床身要进行改造,光一个床身这块要9吨多,生产线上又没有一个起重的设备,精度要求非常高,还有电控上的问题。
如何打破垄断,研发出性价比更高的数控珩磨机?翻阅大量资料、分析各种数据、改造闲置废弃设备……为了测试掌握珩磨的相关工艺,刘云清就尝试了100多种不同配比的刀具和磨削介质。
经过数千次反复试验,刘云清带领的团队终于成功研制出新型龙门式全浮动数控珩磨机,它的精度、成品率等各项性能远超国外同类设备,制造成本仅为进口设备的四分之一,填补了国内空白。
中车戚墅堰所首席技能专家  刘云清
我们现在的精度是正负1μ,一根头发一般是70μ,我们在前期研究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不是一下子就达到的,是经过几代的改造。
创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1996年,中专毕业的刘云清进入中车戚墅堰所,成为一名普通的机修钳工。从维修数控机床起步,他逐步成长为全面系统掌握数控设备机械、电气、液压等设备故障维修的专家,相继研制出机器人高压清洗机等十余项成果,累计为企业节省采购费近千万,创造产值近亿元。20多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心系生产、与设备“博弈”。
常州中车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设备技术工程师 王翠玲
    他无时无刻都在想项目中的难题,有可能看到他在那里走来走去,实际上他脑子已经在飞速运转,一有点想法就会和我们沟通,不成熟的话又去想了。
刘云清夫人 黄燕君
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我自己来操持的,包括家里一些小的东西维修。他周六周日回来的时候也是打电话,处理事情的时间占了蛮大部分的。公司也是考虑到这些,把我调到了这里。
2015年,戚墅堰所成立了刘云清劳模创新工作室,共取得科技成果35项、专利17项,自主研发设备200余套。未来,刘云清的目标是构建更多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线,为客户定制出最适合的系统解决方案。
2018年起,他工作的中心从维修、研发向构建自动化生产线、搭建智能化车间方向发展。在机器人自动化示范生产线现场,目前已经有7条生产线启动“机器换人”计划,每条自动线可减少多个操作工,且能实现连续作业。
中车戚墅堰所首席技能专家 刘云清
智能车间就是无人化生产,目前我们有7条生产线,节省了四五十个人。以前我们对内,现在要对外了,不但要对内自动化设备的改造,还要积极把我们研制的一些产品、一些服务走向市场,把我们的产品贡献给更多的客户。
【编后】
20多年来,刘云清实现了一名机械设备维修工到“技改大王”的华丽转身。鲜花和掌声的背后,是一名技工漫长而艰苦的成长、成熟之路,也是一条需要专注和执着的平凡之路。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中,我们期待能出现更多像刘云清这样的产业工人,提速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展现工人应有的作为。

武进新闻

更多>>

武进新闻20241218

武进新闻20241217

武进新闻20241216

武进新闻20241215

武进新闻20241214

武进新闻20241213

武进新闻20241212

武进新闻20241211

武进新闻20241210

武进新闻20241209

武进新闻20241208

武进新闻20241207

视频推荐

更多>>

常州经开区召开工作思路研讨会 明

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召开

区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武进法治影院2025年度项目发布

“政企”通力 武进“公转水”运输

信承瑞:跨界医疗进军科技“无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