滆湖作为我区重要的备用水源,承担着武进百万居民饮水安全的重大使命。但长期以来,养殖生产和养殖户、捕捞户的生活,都给水体带来了较为突出的污染。去年9月底,万顷滆湖上的网围全部拆除,宣告长达34年的网围养殖历史结束。嘉泽镇捕捞村是滆湖周边唯一保留的专业水产渔业村,离开了水和船,渔民们的生活又该何去何从?今天的新观察,带大家走近转型后的“捕捞人”。 初秋微凉,太湖渔民正撒网捕鱼,忙得热火朝天,而另一边,滆湖畔的嘉泽镇捕捞村却风平浪静,渔民们退捕上岸后,转产转业开启了新生活。 下午两点,嘉泽镇新怡华超市的服装区,石秀娣正动作熟练地在整理货架。正值换季,她需要把原来的夏装撤下,换上新款秋装。石秀娣告诉记者,去年网围拆除后,她就到这里应聘上岗,和以前捕鱼生活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环境干净舒适了。 捕捞村村民
石秀娣:总归是舒服啊,原先是风吹日晒没这边轻松,这里面不晒太阳。 今年51岁的石秀娣是土生土长的捕捞村渔民,家里世代以捕鱼为生。35年前,初中毕业的她开始和家人一起网围养鱼、捕鱼,一直居住、生活在船上,上岸的话都是购买生活必需品。去年,根据全省“263”专项行动的要求,武进对滆湖范围内的所有网围进行了拆除。石秀娣也响应政策,洗脚、穿鞋、上岸,告别了数十年的“湖上漂”生活。 捕捞村村民
石秀娣:总归舍不得,想想也要支持工作,环境好无污染,网围有污染,也理解。 对于突如其来的“上岸”,50岁的老渔民戴小苟,一开始并没有石秀娣那样支持,在湖上网围养鱼、捕鱼虽然辛苦, 但好歹有个收入来源,“上岸”的话,一大家子人靠什么为生呢? 得知戴小苟的心理波动后,区农业农村局渔政管理人员主动上门,解释相关政策、积极出谋划策。去年,戴小苟以优惠的价格在滆湖收费站租了一个小门市,一家人做起了水产批发,吸引了一波又一波游客的光临,生意是越来越红火。 游客:因为螃蟹新上市了,刚好他们这里边有朋友在这做生意,介绍过来说这边还可以,我特意从常州过来赶个新鲜,买点螃蟹回家尝尝。 捕捞村村民
戴小苟:现在生意蛮好的,效益很好,原先网围,现在不网围转型,原先大概是收入五六万一年,现在可以做七八万十几万。 戴小苟告诉记者,往年这个时候正值捕鱼旺季,凌晨3点不到就要起床,忙起来十天半个月不回家是常事,现如今变成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不仅不需要“靠湖吃饭”,年收入还翻了一番,更可喜的是,儿子还帮他一起打理生意,日子过得很安心。 捕捞村村民
戴小苟:现在一家子在一起做水产品批发生意蛮好的,比以前好多了,自从我开了这个店,(儿子)他愿意跟我一起干卖鱼,原先(网围捕鱼)很苦很累他不肯干。 在距离嘉泽镇捕捞村48公里外的西夏墅浦西村,捕捞村的另一位村民,54岁的张锡林正在蟹塘边捞水草。2013年武进实施网围整治,渔民原本的100多亩网围,都按规定缩减到每户30亩,具有忧患意识的张锡林,逐渐有了养殖螃蟹“转型”的念头。 相比于传统渔业,螃蟹养殖技术要求更高。前些年,张锡林养螃蟹并没有预想的那么顺利。直到2017年,捕捞村连续举办养殖培训会,张锡林从养殖技术、饲料选择、微生物制剂的使用、病害防控和水质调节等多方面学习,结合自家蟹塘实际,因地制宜改进养殖方式方法,今年的螃蟹长势喜人。 捕捞村村民
张锡林:村委已经培训了七八回了,请专家都是南京下来的专家,今年螃蟹还可以,存活率相当好。 去年10月,张锡林的兄弟们看到他的养蟹生意搞得红红火火,也迅速加入到这个行列,他们将200多万元的网围拆除补偿款用于扩大蟹塘,养殖面积由原来的50亩增加到现在的400亩。 捕捞村村民
张锡林:400多亩五六万斤,销往凌家塘、无锡批发市场,还有金坛批发市场,今年收入(每户)20几万总有的。 捕捞村共187户587人,90%以上从事网围养殖相关工作。村党总支书记石小方告诉记者,2017年11月接到拆除网围的通知后,村里先后开展了康居工程、就业培训、创业帮扶等各类服务,让渔民早日具备退捕能力:对上了年纪的渔民,主动联系本地企业,提供合适岗位帮助他们再就业。正式“上岸”后,渔民们在“转型”的岔路口也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嘉泽镇捕捞村党总支书记
石小方:按照上面农技农机站发放组织培训宣传资料,引导他们转型转产,有一部分人自己也去创业,在周边镇他们养鱼养螃蟹,其他年纪大一点的做做保安门卫之类的,还有一部分人去做清洁方面环境卫生工作。 不仅如此,政府还出资为符合条件的469位渔民,购买了武进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积极做好社会保障兜底工作。 嘉泽镇捕捞村党总支书记
石小方:村委跟政府积极协调,现在已经落实渔民上岸之后保障问题,每人35000元,我们争取在年内把保障全部发放到位。 “解决好渔民的生计,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石小方表示,对于更多还未找到出路的渔民,村委正在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争取明年在避风港成立捕捞公司,重点打造一条以垂钓、渔事体验、民居民宿为主线的旅游线路,为渔民再就业创造更多岗位。 如今的滆湖,湖面空旷清朗、滩涂绿意葱茏。“梦里水乡”的那些捕捞记忆,已化作一条大鱼径直游向远方,渔民们也挥手作别过往,享受着陆上的幸福时光。 【编后】 “守望滆湖水,养鱼又养人”。为还滆湖一汪碧水,渔民们选择了休渔上岸,也告别了“靠湖吃饭,渔舟唱晚”。全新的环境,既需要渔民们主动出击、全面转型,也需要政府积极引导、服务保障,希望在各方的努力下,“捕捞人”能够开创一番新的天地,从“卖鱼虾”转变为“卖风景”、“卖文化”,在增收致富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