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天从区农业农村局获悉,雪堰镇新康村成为31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之一,按照3年试点的总体时间安排,在村域范围内整体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打造“生态兴业、生态强村、生态富民”样本。 走进新康村的水稻基地,绿油油的一片,水稻长势良好,一群鸭子正在稻田中来回游弋。秧苗上的害虫是鸭群的天然食物,而鸭粪排入稻田里,又被水稻吸收利用,成为很好的有机肥。未来的几个月里,这些鸭子将与稻苗“相互依存、共同成长”,一起迎接收获的季节。 雪堰镇新康村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
陆斌:我们这边都是不用农药了,都是用鸭子,生物防虫。鸭粪代替肥料,然后鸭子吃虫,纯天然绿色,达到了循环效应。 在不远处的废弃物处理中心,三名工人正在处理秸秆堆,经过“加料”和发酵,秸秆摇身一变成为有机肥。据工作人员介绍,中心每天可产出2-3吨有机肥,可以满足基地里一半的肥料需求。 雪堰镇新康村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
陆斌:解决了我们园区的秸秆处理问题,还有一个我们自己生产的肥料,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 近年来,新康村以“生态可循环”为定位,致力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来带动村民致富,成立了由村集体与农户共同参股的新康村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探索农民增收新路径、三农服务新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初步建立了千亩规模的水稻种养基地,引入了稻渔共作、稻鸭共作、稻菜轮作等生态模式,提升稻田的生态经济效益,是我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典范。 区农业农村局科技教育科科长
周明:我们将按照生态农业示范村的要求,组织建立我们相应的工作队伍和技术指导队伍,探索建立一套或者几套生态循环农业的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循环模式,在武进甚至于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推广。 下一步,我区将加强对试点村建设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深入探索建立种养结合、农业清洁化生产、农田尾水氮磷拦截、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模式,不断提升农业生态种养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