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创平台现已成为集聚创新要素、推动产业变革的“超级引擎”。当前,武进持续推动以高能级平台建设引领区域创新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端资源汇聚,技术溢出、人才集聚效应显著,彰显出科创平台的强大支撑力。来看《武融观察》。 在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长三角(常州)氢能创新中心的展厅内,工作人员正在调试最新的制氢设备模型。这个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与地方政府共建的科创平台,自今年一季度正式落户以来,迅速成为武进氢能产业版图的“新地标”,规划建设标杆企业集聚基地、技术验证中试基地,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招引孵化平台、科技金融平台,助力武进在万亿级氢能赛道中占据先机。 长三角(常州)氢能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
樊京涛:因为氢能行业它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它只不过是处于这种行业导入的前期阶段,我们是面向全国的,因为这个平台,它有一个非常大的职责,就是招引孵化以及公共的服务测试的一个功能。 依托欧阳明高院士团队的技术背书,首批7家企业已签约入驻,涵盖电解槽、氢燃料电池等“卡脖子”技术领域。总规模10亿元的赛科基金也将重点支持企业孵化,而本地的完善产业链与人才优势,更让这里成为氢能产业的“理想试验田”。目前,创新中心已完成办公区与展厅装修,设备采买和产线布置正加速推进。 长三角(常州)氢能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
樊京涛:因为我们这些企业它有用氢和制氢的测试的这种需求,所以说,我们在外边还有一个测试的场地,这个测试的场地呢,已经在进行整体的一个规划。 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武进通过多元化布局新能源产业,探索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作为华东地区新能源汽车检测的“安全守门人”,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常州)有限公司正进行固态电池小批量研发验证。更具前瞻性的是,针对“退役”电池,团队为拆解回收和梯次利用过程提供检验检测服务。近年来,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常州)有限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业务量以每年50%的速率增长。 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常州)有限公司新能源技术研究岗
李召阳:有的电池退役的时候可能还有80%可用的这些性能,我们可以通过拆解重组之后的应用,在包括储能或者低速两轮车,或者一些其他的工业赋能的应用领域。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产学研协同的“化学反应”。2022年,中汽研联合常州工学院启动动力电池热失控防范项目,仅用18个月就将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线的安全标准。如今,这种“科研攻关-标准制定-产业应用”的闭环模式,正复制到智能网联领域——在L2级辅助驾驶强制国标制定中,团队承担了部分验证工作,为2027年标准落地铺平道路。 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常州)有限公司智能驾驶测试岗技术工程师
王鹏:像我们作为常州这一块,作为场景比较有特色的区域,推进的就是低速的自动驾驶,L4级别的。所以这一块也是我们后面的一个发力的点。 从绿色能源到高端制造,武进的科创版图正在多维拓展。在常州固高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工程师们正为客户调试五轴联动控制系统。自2017年落户以来,固高研究院已累计服务华东地区40余家龙头企业,成为武进突破“工业母机”核心技术的中坚力量。 常州固高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
曾水生:我们研发团队目前是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最底层核心的就是一些软件跟算法,第二层,就是我们叫系统开发。那第三层就是我们的技术服务了,就我们成套的方案提供给客户以后,那我们后续要不断做技术线上调试。 面对具身智能产业热潮,固高研究院瞄准核心零部件制造装备,其自主研发的内螺纹磨床控制系统已进入客户试样阶段,打破了西门子等国外品牌的垄断。 常州固高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
曾水生:我们是属于这些人形机器人或者具身智能的上游,那其实这些核心部件里面,它还有一些核心的这个零部件,很典型的就是丝杆或者螺母。那我们是提供运动控制跟系统的厂家,那我们就要跟这些生产这些核心零部件的厂合作起来。 在生命健康这一前沿领域,常州西太湖细胞治疗前沿技术研究院正书写“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奇迹。这里搭建了免疫细胞、干细胞、外泌体三大共性技术平台,联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常州市妇幼保健院等医院以及赛瑞意、江苏科标等常州本地企业,成立常州细胞治疗前沿技术创新联合体,围绕临床的需求靶点,拓展细胞产品的设计研发、临床前研究、生产工艺体系以及临床转化等全产业链应用场景。 常州西太湖细胞治疗前沿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董鹏:今年呢,我们计划从全国范围内孵化64个重大项目。我们今年在细胞治疗的产业链上,从试剂、耗材到设备的国产替代研发与突破方面也进行了重点布局。 科创平台的“强磁场”效应,让武进在长三角创新版图中占据重要一极。未来,随着更多高能级平台的落地与成长,这里将持续释放创新活力,为产业变革与区域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