滆湖是太湖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渔业资源库。近年来,武进在完成一系列整治工程的基础上,全面启动滆湖生态修复工程。来自同济大学农业环境与生态研究所的90后博士袁昌波,就是在湖上编织“绿色锦缎”的主要力量之一。 记者
吴梦婷 五年前的滆湖,还是劣五类水质,如今却达到了历史性的四类水标准。我脚下这片“水下森林”,究竟是如何重生的?今天,我将跟随博士工程师,从岸边到湖心,揭开这场生态奇迹的秘密。 同济大学农业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博士
袁昌波 我是2023年年底过来的。 记者 吴梦婷
也就是大概有两三年的时间,就一直在和滆湖打交道。 一大早,天气晴朗,袁昌波带好装备,乘船进入位于滆湖湖心的生态修复区,查看工程建设情况和水草生长情况。2020年滆湖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启动,2023年,他作为技术骨干加入了滆湖生态修复团队,从此开始了与这片水域的不解之缘。这些年,只要天气允许,袁昌波和同伴们都会乘坐小艇穿梭于湖面,在划定的网格区域内进行精确测量。从鲜苗到场后如何进行配重,再到如何进行抛种,每一个水草种植环节,都有他操心的身影。 同济大学农业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博士
袁昌波
沉水植物都是鲜苗到场,稳定在底下生长的话,需要配重,外面这一圈包裹的就是给它做的配重,就是沙包。在水面高度0.5米这样一个范围内,平着抛出去。 由于不同的水草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不同,袁昌波和同事们基本都是常驻工作,几乎没有节假日。每天先要在码头对到货的水生动植物材料进行质量检验,形成质检记录和报告;然后乘船到滆湖湖心修复区进行水环境的监测和取样,并对水生动植物生长情况进行取样调查;再回到项目部进行样品的监测分析。中午或晚上还要抽空开小组讨论会,分析修复区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变化原因,并制定后续试验方向和具体试验方案。 同济大学农业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博士
袁昌波
现在我们所在的这边一共是10万平方米的种植面积,给附着的水生动物、虫类,给它们提供栖息繁殖场所,就更好地把生态环境系统完善起来。 随着修复工程的逐年推进,变化正在悄然发生:湖底摇曳的苦草、黑藻、金鱼藻构成了一片“水下森林”;鱼群在水草间穿梭,白鹭在浅滩觅食;曾经消失的螺类、贝类重新出现,为水体自净提供了天然助力。眼下,袁昌波和他的团队开始尝试构建更为复杂的水生态系统,引入不同营养级的生物,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努力为滆湖全域实现生态蝶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这片水域的重生,不仅是一群“草民”的奋斗史,更是一个关于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的时代寓言——生态破坏或许只需要短短数年,但生态修复却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坚持。当越来越多的人像袁昌波们一样,甘做生态文明建设的“草民”,武进必将重现碧水蓝天的美丽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