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汽乘用车公司自今年7月起实现盈利。”随着上汽集团副总裁、乘用车公司总经理王晓秋的这一宣告,大集团自主品牌盈利阵营又增添一家企业。继广汽乘用车、长安自主品牌之后,大集团自主品牌盈利者已经过半,为我国自主品牌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不过面对成绩,我们还需关注:这只是一时现象,还是大集团自主品牌已经有了持续盈利的能力?
大集团自主盈利阵营扩充
王晓秋是在7月21日,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年中干部大会上透露上汽自主业务将在7月开始盈利的消息。数据显示,上汽乘用车上半年累计销售了10.97万辆,同比增长60.84%。其中,荣威品牌1~6月销量同比增长74%,新能源产品增速达167%,MG品牌增长也达到42%。王晓秋介绍,目前荣威RX5订单每周达到3000辆左右,月订单数突破万辆。显然,销量的增长直接带来了盈利的实现。
在上汽之前,长安、广汽自主品牌已经获利。翻看这三家企业的盈利情况不难发现,销量都是其实现盈利的最大功臣,也是根本所在。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广汽传祺今年上半年销量达16.6万辆,同比增长170%,成为增速最快的自主品牌。其中,传祺GS4销量高达15.1万辆,同比累计增长了778%,占传祺整体销量的90.8%。也因此,销量的增长为传祺带来盈利的不断提升,据了解,今年1~4月传祺已经创造了14亿元的利润。
大集团自主品牌最早实现盈利的是在去年突破百万销量的长安。资料显示,长安自主品牌从2014年第四季度开始实现单季度盈利,2015年,随着销量的不断攀升,自主业务盈利状况持续改善。
持续盈利是关键
分析大集团自主品牌盈利的原因,最直接、最表象的原因还在于销量的提升。上汽乘用车之所以能在7月实现盈利,其根源也是销量的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安庆衡认为,销量的增长为自主品牌带来了盈利的可能。
除此之外,把握市场需求,提供有效供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前,自主品牌的盈利很大程度上来自对SUV等细分市场的把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王青表示,对SUV市场的成功预判、抢先推出更适合中国消费者的适应性产品,让自主品牌在这一细分市场取得了先发优势。北汽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峰也曾表示,消费结构的变化带来SUV在中国市场需求量的激增,也给了在这一领域有所准备的自主品牌机遇。
不过,尽管大集团自主品牌盈利状况在改善,但目前来看也仅是微利,且不具有稳定性。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就曾直言“自主品牌是赔本赚吆喝”。
从目前支撑自主品牌销量提升的SUV产品来看,合资品牌也在向这一领域加快布局,这场SUV争夺战愈演愈烈。当越来越多的车企想要搭上SUV这趟快车,开始争相推出多款SUV新车型时,这片曾经的“蓝海”也会加速变成“红海”。
长安汽车今年的表现最能说明SUV市场的变化。去年一路高歌猛进的长安自主品牌今年却连续几个月遭遇“断崖式”下跌,CS35、CS75等主力车型近几个月来的表现并不理想,长安自主品牌今年的盈利状况能否延续去年的态势也并不乐观。
自主品牌市场表现不稳定的不仅长安一家。刚刚宣布进入盈利期的上汽自主品牌自2007年起步至今已近十年,但这十年来,荣威的表现也是起起伏伏,在几年前还是自主品牌市场销量主力,前两年却遭遇“滑铁卢”,今年借推出重磅产品和发力新能源汽车才开始好转。
业内专家认为,短暂的盈利并不值得欢呼,长期的稳定发展才重要。目前,大集团自主品牌先后盈利,除产品本身迎合了市场需求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品牌力的提升。大集团近些年来在自主品牌研发、制造和营销方面的侧重,如今正在以市场销量来回报,但这种状态需要持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