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间以立冬为冬季之始,立冬期间,有需进补以度严冬的习俗。这样不仅能使身体更强壮,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那冬天应该如何用饮食调养自己的身体呢?记者采访了山西中医学校附属医院中医医师杨润。“在中医看来,立冬前后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杨润表示,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说“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食物,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
冬季进补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杨润说,冬季进补因人而异,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辨,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所以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冬季进补讲究“温热补宜”,为此杨润为大家提供一份冬季养生食谱——
玉米是谷类中的社交高手,爱串门走亲戚的她,总是不好好的在自家谷类一亩三分地上老老实实待着,经常和一些蔬菜一起出现在老百姓的日常餐桌上,一不小心就占领了餐桌的“半壁江山”,一起来看看吧!
玉米窝头:加面改良口感更好
玉米窝头、玉米饼子是许多人的回忆,80年代前,许多地方以玉米窝头、玉米饼子为主食。
当然,现在许多人也自己在家做玉米窝头,但此窝头非彼窝头。纯玉米面窝头口感比较粗,不太受大家的欢迎,因此许多人会加上面粉、牛奶等做改良版的窝头,吃起来更加香甜可口。
玉米糊糊:五谷杂粮巧做粥
用玉米熬粥可以有多种,玉米面、玉米片……采用不同加工方式的玉米产品,其血糖生成指数(GI)不同:玉米面(粗粉,粥)GI为68,玉米糁粥(51.8),玉米片(78.5),煮的甜玉米(55),加工程度低的带皮粒状玉米GI更低。对于糖尿病人,尽量选择加工程度低,带皮粒状的玉米做粥,如玉米糁粥。
随手抓上一把打碎了的玉米,加入糙米、薏米、小米、大豆、红枣等多种食材,加冷水,小火慢熬,美味飘香。一来增加其滋味,二来豆类和谷类营养互补,弥补玉米中赖氨酸缺乏的缺陷。
炒到菜里:金玉满堂餐桌上
黄瓜、胡萝卜、松子、蜜豆,加上黄灿灿的玉米便组成了这道喜庆的菜。
当然玉米霸占餐桌可不止这一道菜,还有玉米炒肉末、番茄玉米排骨汤、玉米土豆丝小煎饼、青椒炒玉米、玉米羹……
水煮玉米:简单方便啃着吃
糯玉米在可溶性糖、粗蛋白、支链淀粉等方面含量高,且较为均衡,这也和糯玉米甜糯韧滑的特性达成了“表里如一”。普通玉米直链淀粉、粗纤维含量高,其可溶性糖、粗蛋白、支链淀粉含量较低,所以皮会有点硬,有嚼劲儿,没有那么甜糯,但饱腹感更强。
将一整根棒子,去除外面包裹的玉米叶,等到锅内开始飘出诱人的香气时,便可以用筷子插上棒子,愉快地“啃”了。
不过,啃玉米时,可不要放过容易残留的白色玉米胚芽部分,玉米的胚乳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是玉米里的“小宝藏”!
1、多吃主食,适当吃羊肉、鹌鹑和海参
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称为产热营养素。所以,冬季我们要适当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摄入,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应。狗肉、羊肉、牛肉、鸡肉、鹿肉、虾、鸽、鹌鹑、海参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及脂肪,产热量多,御寒效果最好。气温骤降,身体一些部位对寒冷特别敏感,应当特别注意保暖。
2、海带、紫菜可促进甲状腺素分泌
人体的甲状腺分泌物中有叫甲状腺素,它能加速体内很多组织细胞的氧化,增加身体的产热能力,使基础代谢率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加快,抗冷御寒,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进甲状腺素分泌。含碘丰富的食物是:海带、紫菜、发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3、动物肝脏、胡萝卜可增加抗寒能力
寒冷气候使人体维生素代谢发生明显变化。增加摄入维生素A和维生素C,可增强耐寒能力和对寒冷的适应力,并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维生素A主要来自动物肝脏、胡萝卜、深绿色蔬菜等,维生素C则主要来自新鲜水果和蔬菜。
4、芝麻、葵花子能提供人体耐寒的必要元素
寒冷天气使人对体内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蛋氨酸可以通过转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适应寒冷所必需的甲基。因此,冬季应多摄取含蛋氨酸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乳制品、酵母、叶类蔬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