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高原上最好的草原在东乌珠穆沁旗的满都宝力格。但是,这片中国最后的游牧天堂也面临着威胁,越来越多的牧民被迫放弃游牧转而定居。

白音塔拉
白音塔拉正在摄氏零下39度、风力近11级、风雪中夹杂着沙砾的野外放牧,这种天气无疑是对牧人无情的考验。在疯狂肆虐的天灾面前,传统草原畜牧业显得非常脆弱。

古鲁格
雪尚未化尽,草场很快就要变得光秃,今后畜牧业何去何从去向并不明朗,古鲁格在出牧期间正为此犯愁发呆。牲畜超载,加之连年不断的旱灾、雪灾、沙尘暴等自然灾害,水草丰饶的草原严重沙化,逐渐变成不毛之地,很快没法放牧了,他今年准备卖掉大部分羊。

孟克图拉嘎
孟克图拉嘎正在离家46里地的学校读学前班,在繁忙的接羔季节,他淘气地站在父亲的套马杆后。内蒙古牧区教育非常复杂。牧民一年四季游牧,居住分散,孩子上学离家远需要陪读,定居后,虽解决了就近读书的问题,却脱离了草原传统文化氛围,缺失了家庭传统知识的言传身教。

乌兰夫
抱胸站在自家土房前的乌兰夫有两儿三女,现在和大媳妇住在一起。她自己有两间房子,121只羊,25头牛和6匹马。随着游牧在草原日渐艰难,大多数牧民都盖起了砖房,开始定居。对老年人来说,定居后,医疗条件相比游牧时有提高且更加便利,居住更舒适,冬天更暖和。

达木林苏
春天明媚的阳光下,达木林苏正在为搭建蒙古包忙碌着。她勤劳能干,会修拖拉机,还是木工活及皮革加工的高手。重新搭蒙古包,她只需一个小时就能扎起来。蒙古包是蒙古人生存、生活的象征且非常适宜于游牧生活,全部重量只有1000余斤,结构便于折叠、拆装。

那仁格日勒和女儿朝勒蒙
三月的草原并非阳春,而是扬沙。那仁格日勒和朝勒蒙正顶着沙尘暴保护她们的小羊羔。蒙古人称沙尘暴为“黑灾”。2000年以来,草原上的蓝天玩起了“变脸”,经常板着面孔,既吝啬下雨,又悭吝下雪。焦渴的草原枯萎不振,沙土突破斑秃的薄草皮,无法无天地吞噬着草场。如今,沙化的草场越来越不堪重负,一向五畜兴旺的草原已是五畜堪忧。

乌尤
乌尤跪坐在蒙古包内东南角,长袍下摆上放着面盆,她正在和面,准备做蒙古面条。游牧蒙古族妇女通常把前下摆铺在地上,然后在上面放上案板或布,用来捣碎砖茶、砸奶豆腐或放上盆子和面。蒙古人自古就以牲畜的肉、奶为主食,以黄羊肉、狍子肉为辅助食品。过去,乌珠穆沁草原上的牧民只吃野生韭菜等各种野菜,直到上世纪70年代之后,他们才开始食用各种人工种植的新鲜蔬菜。

松来一家
2007年春天,一个沙尘狂舞的日子,我刚刚走进恩和吉日嘎朗嘎查的一个蒙古包,松来便跟了进来,他兴奋地说:“阿音,我看见你的车就过来了,给我们照一张全家福吧”。到家后, 他摘下挂在墙上的毛主席像,抱在怀里,然后让儿子、儿媳和孙子坐在身旁,说:“照吧。蒙古人崇拜自己的偶像,我父母从1949年开始供奉毛主席像,一直传到了我这一代。现在我还想把这个无价之宝传给我儿子。”

孟克和孟克扎那
孟克和孟克扎那身着吊面羊皮袄,戴着狐皮帽,手握套马杆,圈起马群,欲抓公马。蒙古族自古以来就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在牧民心中,蒙古马不仅是战场上克敌制胜的锐器,而且是重要的生产工具、亲密的生活伙伴。然而如今的草原荒沙漫野,马匹锐减,昔日万马奔腾的壮观景象早已一去不返。

都仍扎那一家
都仍扎那一家准备赴婚宴前拍下了这张全家福。自古至今,蒙古人一直都十分重视婚礼习俗。照片中他们手上挎着的包裹和地上分放的绸缎、点心等各样物件是为新郎新娘准备的礼品,送礼时不以家庭为单位,而是人手一份,各送各的。

敖云苏都
每当草原上举办庆典时,孩子们总是欢天喜地,穿上新衣服,追逐戏耍胜似过年。祖母73岁寿庆时,敖云苏都穿着漂亮的衣服站在蒙古包里,身后透进一缕阳光。蒙古族牧民根据从天窗射进的阳光和套马杆的立影推知时间,夜间则通过观察“天狗”及“北斗七星”的位置来确定时间。

色格米德
色格米德老人每年都祭敖包,已经成了习惯。祭敖包源于古代祭山,元代时,蒙古族每年都祭拜名山大川,但由于有些地方没有山或离山较远,牧民就用石头堆成山一样形状的“敖包”用以祭拜。直到现在,祭敖包都是蒙古族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也是蒙古族民间最普遍的祭祀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