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枪”入沙地:治沙劳模王银吉

时间:2018-09-13  来源:光明网  作者:阳湖网

QQ截图20180913092709.jpg

     “大风一起不见天,沙骑墙头驴上房,一茬庄稼种三遍,大风绝收小风欠。”上世纪八十年代, 位于武威市凉州区的长城乡就是这般环境,这里背靠腾格里沙漠,少雨风干,农户们要与沙漠争地。刚长出的庄稼,不是被风沙压倒,就是被连根拔起,眼看沙子一步步侵蚀着良田。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让31岁的王银吉决心向沙漠发起“挑战”。

    近20年来,王银吉带领着一家7口,手持“沙木枪”不断深入腾格里沙漠,义务治沙造林近8000亩,栽种乔灌木700余万株,累计投入近百万元。在王银吉的带动下,附近百余户村民也投入到治沙队伍中。如今,眼前这片沙地已是满目葱茏,由花棒、梭梭、榆树、沙枣树等植物组成的“绿色城墙”阻挡住了沙漠前进的脚步。

    在沙地种树谈何容易!王银吉告诉记者,1999年刚刚开始治沙的时候,他没有任何治沙经验。第一天种下的树,第二天不是被风沙吹倒掩埋,就是被连根拔起,忙活一年植被的成活率也仅有10%。
  王银吉不甘心,他四处取经,没事就盯在沙漠里,观察流沙和风的走势,研究哪里能种树、栽草。经过不断地摸索,他自己发明了“沙木枪”,用它可以将植被根部扎入沙地50-60公分以下,不仅让植被扎根更深,也避免了翻动沙土造成的水分流失。第二年,植被成活率提高到了70%以上,成功治理了四五十亩沙地。

    为了更好管理沙区林木,防止被其他牧民放牧啃食,王银吉直接将家搬进了沙漠。在沙地上掏了个约2米深的“地窝铺”,一年到头基本每天都驻守在这里。这一住就是8年。“每天被子和枕头上都有一层厚厚的沙土。”王银吉向记者描述。

    沙漠里没有水,他卖掉了家里的牛羊买了两头骆驼。从村里到“地窝铺”来回3公里,他就这样每天牵着骆驼运水、树苗和稻草。一天来回三四躺,一趟就要两三个小时。他说,为了节约用水,都用碗给树苗浇水,让水全部渗到树窝子里。

    王银吉说,经过几年探索,治沙开始初见成效。2003年凉州区政府鼓励各乡治沙工作,提出要“想干!快干!大干!”。王银吉受到鼓舞,决定要扩大治沙面积。在维持基本生活的基础上,他把每年牧养牛羊和种植庄稼所得的收入,全部用在了治沙上。到了2004年,累计治沙300余亩。

   王银吉就这样一门心思地闷头治沙。村里很多人无法理解,觉得他“太傻了”,把这么多钱扔到沙里。他也常常望着自己的林区出神,责问自己治沙到底为了什么?
  2005年,因为全家在他的带动下一直忙于治沙,他的小儿子因生病治疗不及时而不幸去世。王银吉说,在弥留之际,小儿子对他说:“爹,你一定要把沙治住,治得绿绿的!。” 小儿子的话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力量,从而决心要跟沙漠“干”到底。他说:“如今树就是我的生命,就是我的小儿子。”

    如今,因为王银吉19年来的坚持和付出,用实际行动改变着家乡的生态环境,把自己的汗水和心血无尽地洒向荒漠,他不仅获得了村民们的认可,也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先后获得各类表彰10余次,2010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如今50岁的王银吉,依旧手持“沙木枪”战斗在抗荒漠化一线上。王银吉说,接下来他还要努力学习借鉴林下种植、养殖等新技术,走好治沙又致富的新道路,计划在5年内治理沙地达到1万亩。

视频推荐

更多>>

常州经开区召开工作思路研讨会 明

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召开

区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武进法治影院2025年度项目发布

“政企”通力 武进“公转水”运输

信承瑞:跨界医疗进军科技“无人区”


备案号:苏ICP备10099057号   公安备案号:32041202001208号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