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食品:舌尖上的“红与黑”

时间:2020-01-21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作者:阳湖网
原标题:网红食品:舌尖上的“红与黑”
  冒烟冰淇淋、自热小火锅、透明袋奶、脏脏包、脏脏茶、辣条……如果这些名字里你有一半没

听过,那么你很可能暴露了年龄——这些可是当下年轻人尤其是00后、05后的“最爱”。它们有一个

共同的名字:网红食品。

  过去一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网红营销手段的火爆,网红食品持续发酵升温,越来

越多地走进公众视线:从自制的私房美味,到家酿果酒,从早茶点心,到夜宵小吃,从美容靓汤

,到食补偏方,“朋友圈”里想要什么食品应有尽有、无奇不有。
  随之而来的,还有陆续暴露出的食品安全问题,过去一年,诸如“网红零食长得好看却‘有毒’”

“某网红食品被下架”“某零食被禁售”等消息不时传出,演绎着舌尖上的“红与黑”。
  这些离年轻人“餐桌”“肠胃”最近的食物,渐渐成为“舌尖保卫战”的最前沿。正如中国食品科学

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所说,网红食品的安全隐患偏多,正在成为食品安全的“高发地带”。
  网红食品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盲区
  何谓“网红食品”?在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教授马冠生看来,那

些利用互联网快速传播的特点进行营销,借由口口相传、人人转发而获得迅速传播,从而在网上

销售的食品,就可以称之为“网红食品”。
  根据2019中国网红食品市场大数据监测报告预测,2020年,我国网红食品网上零售额增长

将超过37.3%。大潮之下,一些卖家利用社交媒体特殊的宣传、营销方式,将自制食品打扮成“网

红食品”,在朋友圈里卖得风生水起。
  “这种利用消费者好奇心理,助推网红食品盛行的方法本无可厚非,但有些情况则不然了。”

马冠生说,网红食品备受热捧的背后,安全、标准、质量等问题成为监管重点。
  他告诉记者,网红食品凭借新颖的外观、照片或者味道吸引一拨又一拨消费者。但消费者购

买食品时,往往忽略了食品本身的品质,包括食品的原料、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地址,等等

,由此可能带来一些问题。
  他以“奶茶里面没有奶”事件为例,根据茶饮料标准,奶茶饮料与奶茶味饮料是指,以茶叶的

水提取液或其浓缩液、茶粉等为原料,加入乳或乳制品、食糖等调制而成的液体饮料。
  “尽管该标准对奶茶的蛋白质含量,有着明确要求,即≥0.5%,但乳或乳制品仍然只是多种可

选配料中的一种,并不是硬性要求。”马冠生说,现制奶茶缺少明确的标准,就出现了“奶茶当中

不含奶”的尴尬局面,同时给商家提供了可操纵空间。
  这不仅有认知上、科学上的盲区,更值得警惕的是监管上的盲区。马冠生说,网红食品通过

特殊售卖渠道,存在管理困难等问题,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盲区。
  “不明觉厉”的“高科技网红”
  “不用火、不用电、不用热水,给我一杯冷水,便能给你一个热喷喷的火锅。”在刚刚过去的

2019年,“自热火锅”“自加热包”“自加热食品”是最受关注的网红食品之一,而且还是一个让人“不

明觉厉”的“高科技网红”。
  所谓“自加热食品”,是指以无火焰自加热器对食品加热、快速复热至可食用状态的产品。最

早,这是为野外环境下的餐饮而开发的特殊方便食品。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天津科技大学副校长路福平说,在消费升级的带动下,以

自热火锅为代表的自加热系列产品得到快速发展,除了常见的自热火锅、自热米饭,还有自热的

粥、面条、米线、汤,等等。这背后所采用的都是自加热技术。
  “简单来说,自加热食品是利用发热剂和水的化学反应,产生热量给食品进行加热。”路福平

告诉记者,尽管自加热食品安全性总体可控,但“自加热包”的安全风险也要给予充分关注,“自加

热食品破裂”或“自加热食品温度不稳定”等现象偶然发生,引发了人们对自加热食品安全性的担心

  他以我国目前的自加热技术为例,自加热食品采用的化学自发热包,多为铝水型,这种发热

包在发热时,会产生微量的氢气。这时,要分两种情况来看——
  如果个人食用或少量人聚集食用时,即使在密闭环境中,发热包发热所产生的氢气量,也远

远达不到可引起爆炸的极限。正常情况下,对正规产品按照正规操作规程食用,不会发生破裂等

风险和安全性问题。
  然而,如果在密闭环境下,众人同时食用大量自加热食品,或者自加热食品包装盒上面的通

气孔被堵塞时,就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这是值得引起关注和警惕的。”路福平透露,目前,专家正积极探讨如何建立统一的标准,

如通过对自加热食品发热包所包含的化学成分和比例、加热强度、产氢量等指标进行规范,以期

通过标准的建立,提升行业的准入门槛。
  他说,自加热食品要想走得更远,必须跨过安全这道坎。对于普通民众,他还提醒道,“在食

用自加热食品前,要观察包装盒体是否有裂缝或挤压破损等现象,如发现加热包层的液体有渗透

,则不要食用。”
  食品安全与食品欺诈的“高发地带”
  辣条,又一个网红食品,它在年轻人的世界里究竟有多火?
  有人称它是“新世纪里年轻人最爱的零食”,也有人称它是“国民零食”“‘童年味道’的象征”。前

不久,某高校还上演了一场“向女生送辣条”的校园表白。甚至,在不少专家看来,“辣条”都能称得

上是具有草根性、民族性、原创性、传统食品工业化的具体体现,应予以适当扶持和引导。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谭斌告诉记者,所谓辣条,又叫大面筋、素牛

筋,是指以小麦粉或其他谷物、豆类为主要原料做成的食品,水分含量高、咀嚼感好,因此很受

欢迎。
  不过,就是这个被热捧的网红食品,也被扒出了“黑料”。2019年3月15日,3·15晚会曝光了“

危险的辣条”,辣条从此背负了“垃圾食品”的骂名。
  “少数不法商人无视生产规范与标准规定,既无安全卫生的生产管理,还超范围、超量使用食

品添加剂,理应受到处罚和取缔。”谭斌说。
  孟素荷说,急速发展的诸多网红食品“有品牌、无工厂”,大多以“贴牌生产”的加工方式赚快钱

,对产业链安全建设呈空心化、断条状。这种“快”与“空”并存的矛盾,使之成为食品安全与食品欺

诈的“高发地带”。
  她告诉记者,“网上购物”对食品市场的现在与未来影响重大,目前已成为大部分消费者尤其

是年轻人购物的首选渠道,而且重心在逐渐下沉,60%-70%来自三、四、五线城市及农村,这些

应成为监管部门和舆情关注的重点。
  事实上,3·15晚会曝光后,辣条行业就迎来巨变,全国由512家减少至427家,85家不达标的

企业被淘汰出局,淘汰率达到16.6%。
  谭斌告诉记者,目前“辣条”产品中允许使用的甜味剂已由原来的7种,减少到3种;防腐剂由

原来的6种,减少到“不再使用”;色素也将原来的合成色素,改用天然色素。
  “一定要严防‘红与黑’的转换。”马冠生说,政府部门要对网络销售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进行重拳

出击,严格查处“刷单”“假评论”等行为,以“最严格的监管”方式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安全。
  当然,普通民众也要不断提高健康和食品安全方面的素养,不能“盲目‘追红’”“只听广告宣传

就购买”。至少,尽量选择那些有食品成分标签的食品,购买时,也尽可能查看配料表,注意食品

的生产日期、保质期。马冠生说,面对“网红”,多提防那些背后的“黑”。(记者 邱晨辉)
 

视频推荐

更多>>

常州经开区召开工作思路研讨会 明

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召开

区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武进法治影院2025年度项目发布

“政企”通力 武进“公转水”运输

信承瑞:跨界医疗进军科技“无人区”


备案号:苏ICP备10099057号   公安备案号:32041202001208号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