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我们的日子
那些年,他们穿过的喇叭裤和牛仔裤
有点年纪的市民都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物质匮乏,穿的裤子大多是自己找裁缝做的,颜色不外乎黑蓝灰,裤型肥大,裤子穿到有破洞打上补丁接着穿也都再正常不过。
改革开放后,喇叭裤渐渐开始流行于大街小巷,配合着波浪卷烫发花衬衣,曾是一个时代最鲜明的印记。后来,牛仔裤流行开来,至今未衰。
上世纪八十年代花衬衫、喇叭裤、爆炸头是“弄潮儿”的标配
在老常工院附近开了18年服装店的包玉芬,绝对是个时尚潮人。虽然今年已经五十多岁了,但丝毫看不出岁月在她脸上留下的痕迹,用她自己的话说,“从小就对服装感兴趣,就算吃得不好,也要穿得好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她和丈夫都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我老公那会儿就烫了个爆炸头。”包玉芬一边翻看相册,一边告诉记者,他们年轻时,正赶上流行迪斯科的年代。烫个爆炸头,再架一副蛤蟆镜,松垮的蝙蝠衫或者花衬衫解开几个扣子,喇叭裤拖着地,尖头皮鞋走起路来嗒嗒作响,这是包玉芬老公当时最爱的装扮。“文化宫附近有几个舞厅,他当年也是那儿的常客。” 包玉芬毫不避讳地告诉记者,那个年代的“舞厅”多少让人觉得有点不是正经地方,伴随着迷幻的灯光,播放着节奏感极强、狂放不羁的音乐,也充满着太多风情无限的诱惑。
因为不合规矩和夸张的特点,喇叭裤的出现颠覆了人们刻板的审美观念,引起了一个时代的躁动。喇叭裤的流行,更多是人们在其中灌注了丰富的反叛意义,当没有了社会的阻力,它也就变得平淡无奇了。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街头穿喇叭裤的人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健美裤和牛仔裤。
30多年前在迎春步行街,她买到人生第一条牛仔裤
说起牛仔裤,包玉芬显得有些兴奋,“我人生的第一条牛仔裤是在‘香港摊’买的。”小营前附近的迎春步行街前身就是当年的“香港摊”,曾经是潮流服装店的聚集地。据包玉芬回忆,那时“香港摊”的牛仔裤平均要二三十元钱一条,相当于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而自己的第一条牛仔裤就花了200多元。
“我的牛仔裤和当时流行的款式还不一样。”包玉芬指着照片中的自己说道,当时的牛仔裤流行的是大裤脚,有一些喇叭形状的,而自己的那条牛仔裤是小脚裤。
今年已经69岁的周鑫和,曾经卖了近20年的牛仔裤,“当时我的货都来自广州新塘。”周鑫和告诉《档案柜》记者,当年曾流传一句话:世界牛仔看新塘。广东新塘是世界牛仔生产工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条一条“Polo”“CK”“MUDD”“李维斯”,印着各自的吊牌从新塘销往全球。“每次去进货,我总会捎一捆最新样式的牛仔裤。”据周鑫和回忆,从广东进回来的牛仔裤好卖得不得了,“有的时候一天就要卖掉百来条。”
90后女生:内穿牛仔裤上体育课,曾经是公开的“秘密”
1993年出生的吴雨婷在一家科技公司上班,她学生时代和牛仔裤有关的那些事儿,可能是许多85后和90后都经历过的。
“上中学的时候,班级里几乎所有的人都穿牛仔裤。”2005年左右,正是牛仔裤发展最迅速的时候,牛仔裤的风格、款式、面料、颜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粉色牛仔裤和白色牛仔裤一般只有班上的瘦子才会穿。”吴雨婷开玩笑说道,自己的衣柜里永远都只有黑色和蓝色的牛仔裤。“因为深色显瘦呀!”
那个时候班上女生对牛仔裤的热爱近乎痴狂。让吴雨婷印象最深刻的是,她讨厌周一和上体育课的那几天。“周一要升国旗,必须要穿校服,体育课也不允许穿牛仔裤。”一周有三天穿不了牛仔裤?吴雨婷耐人寻味地笑了一下,揭露了一个当年大家众所周知的“秘密”。“我们都把牛仔裤穿在校裤的里面!上完体育课就脱掉校裤露出牛仔裤。”又爱漂亮又要避免穿牛仔裤上体育课被罚跑的命运,全班女生宁可“热死”也不愿意脱掉校裤里面的牛仔裤。
曾经赶时髦买了一条破洞牛仔裤,却被妈妈补上了
提到破洞牛仔裤,大家会觉得是“时髦”的代名词,但其实产生最初并不是为了时髦。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的嬉皮士们故意把牛仔裤磨破,藉此表达对主流的抵制,成为一种叛逆精神的符号。发展至今,除了时髦,这种精神依然被传递。
已经记不清楚我们身边的牛仔裤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破洞的,但破洞越来越大,破的地方越来越离奇已经是现在破洞牛仔裤的趋势。
10年前,何叶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条破洞牛仔裤。据何叶描述,牛仔裤整个膝盖都是破的。结果让何叶意想不到的是,新裤子还没穿两次呢,再次拿出来的时候,两边膝盖的破洞已经被补上了。“我妈可能觉得我膝盖会着凉吧!”何叶笑着说道。
用上世纪八十年代妈妈的牛仔裤DIY成了一条热裤
“时尚是一个轮回。”黑牡丹集团旗下自主牛仔裤ERQ品牌经理吕棠荣告诉记者,这两年牛仔裤的流行趋势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总结下来就是纹理较粗、面料粗犷、没有弹力,这样的牛仔裤观赏美感可能会降低,会更耐磨、更注重功能性。”吕棠荣补充道:“如果家里有父母保留至今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牛仔裤,现在拿出来穿也不会过时。”
黑牡丹集团的设计师曹灿就拿了一条妈妈的牛仔裤,自己DIY了一番。“首先要把一条长裤剪成短裤的长度。”曹灿指着手机里短裤的成品图说道,再把热裤边每隔5公分剪一下,洗衣机过一下水就能制造成这样自然的毛边了。
热裤的后裤袋曹灿也“动了一下手脚”,她把后裤袋的下半部分剪开拆掉,上半部分剪开的地方弄成毛边,“这样,一个口袋,新旧两种颜色,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曹灿告诉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DIY牛仔裤,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在倡导环保的理念。
崇尚个性的当代年轻人:“养”一条牛仔裤,记录日常生活
同样倡导环保理念的,还有不得不提的“养牛文化”。“养牛”是指在不清洗牛仔裤的前提下,正常穿着裤子致使裤子慢慢产生落色,出现独特纹路的牛仔裤美学。孙飞飞从事了十多年牛仔布料行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养牛达人”。
“我有个习惯,喜欢将手机放前袋。”孙飞飞告诉记者,经过长年累月的摩擦,牛仔裤前袋出现了手机形状的白色痕迹。“‘养牛’可以记录我的生活习惯。”孙飞飞说,猫须(注:牛仔裤上的纹路)的形状、大小、位置,裤子上的磨白,还有其他痕迹,都可以分析出自己日常都干了些什么。
在孙飞飞看来,“养牛”是一种兴趣爱好,和有人养核桃、养菩提子是一样的。“夏天不洗裤子会有点气味。”这是让孙飞飞觉得唯一尴尬的事,他告诉记者,牛仔裤晒多了会把颜色晒坏。“一般我都是把裤子反过来,用水兑上花露水喷在裤子上,然后再拍一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