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之一,在这条不曾间断的文化长河中蕴藏着浩瀚精深、灿若繁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栏目就带大家走进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堆花糕团项目传承人华焕仁的艺术世界,去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期声)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堆花糕团项目传承人 华焕仁
其实我们家里,我是第三代,我跟我母亲学的.我母亲跟我外婆学的,我是第三代,现在我带我女儿,四代传承
(配音)
四代接力,百年传承,匠心坚守,老手艺焕发新光彩,堆花糕团,堆叠锦绣生活。
(同期声)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堆花糕团项目传承人 华焕仁
堆花糕团的本身的寓意就是吉祥如意,还有一个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丰收以后,每家每户把谷子碾成大米以后,碾成米粉以后做成好多团子,一家一户都摆在长堤上面,一家一家地看,哪家的团子做得最好,各式各样的花型,里面的馅大家都可以尝一下 ,这种形式叫敬天,期待来年风调雨顺,年年有个好年成,到后来慢慢地条件好了以后,上梁,还有人家祝寿,乔迁,包括结婚,都要用这个堆花糕团
(配音)
在江南鱼米之乡的常州武进,用别具一格的团子表达喜庆和祝贺,是一种独特的民风民俗。华焕仁的母亲当时就因为出众的堆花糕团手艺,在十里八乡出了名,经常被邀请到村民家中做糕团。小小年纪的华焕仁就在那时,萌生了想要学艺的想法。
(同期声)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堆花糕团项目传承人 华焕仁
一般那个时候都是晚上做的,现在我们都是高楼大厦,那个时候到处都是田地,晚上我母亲去做不是害怕吗,我父亲就叫我陪伴我母亲去,去了以后实在无聊的不得了,一直看着她,我就自己慢慢捏捏捏捏,捏到后来就兴趣上来了,慢慢慢慢我就入这个门了
(配音)
华焕仁在学堆花糕团上很有灵气,软软糯糯的米粉在他手里,三两下就捏出了花朵的造型。母亲看他学得有模有样,就从最初的工序开始一点点传授。洗米、磨粉、和面、揉粉、笼蒸、冷却、调色、造型、堆花、修整,做成一个堆花糕团,需要经过整整十道工序。
(同期声)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堆花糕团项目传承人 华焕仁
堆花糕团的行业其实是非常苦的,那个米粉都要用100度的开水,上去调和的时候,在下面使劲地揉,一不小心手上就烫出泡来了,特别是染色的时候拿出来滚烫滚烫的团子,沾了颜料,沾了麻油,使劲地把它翻弄,为什么要一百度,因为颜色不容易融化,冷却了以后颜色发不出来,所以那时候确实吃了不少苦
(配音)
经过几年的学习,华焕仁已经能独当一面,并且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了更多创新。可随着上世纪90年代商品房逐步取代自建房,“上梁”的人逐渐少了,堆花糕团的需求量也一落千丈,整个行业受到冲击,很多以此为生的手艺人纷纷转行。华焕仁也彷徨了很长一段时间,也一度担心这门老手艺会在他这一代失传。直到一件事情的发生,让他坚定了坚持走下去的决心。
(同期声)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堆花糕团项目传承人 华焕仁
苏州有一个一百岁的老太太,他要做堆花糕团,找到无锡,无锡也没找到,无锡的某年糕坊把我接到无锡,到他厂里面去做,做了以后再送到苏州,为了一个堆花糕团,苏锡常联动,圆了100岁老太太的梦,这个方面对我触动也是很大,不行,这个无论如何不能在我这一代断了
(配音)
进入新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受到重视。2008年,堆花糕团入选常州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华焕仁被认定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审美眼光,华焕仁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良,使得技艺更加精湛,作品更具有观赏性、保存性。
(同期声)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堆花糕团项目传承人 华焕仁
我妈妈外婆当时做得都是比较老的一种,到了我这一代,当时有好多年画,像八仙过海,麒麟送子,松鹤延年好多好多,特别是松鹤延年是返工返的最多的,大概不下几十次,这样做那样做,东西都是有立体感的。那个作品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一个鹤一个松树都不容易做。都是细工活,像那个松树一瓣一瓣,好大的工夫一点点剪出来再把它拼起来。我们出去参加活动,好多人看了以后都说,这是小时候的东西,几十年没有看见了,可惜就是这个东西摆不长,两三天就开裂了,这句话触动了我,我想是不是能把这个东西长时间的保存,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后来通过小朋友玩的粘土,我就从这个里面受到的启发,回来试试看,试了以后不行,粘土弄了以后马上就塌下去了,成不了型,后来我就研究在粘土里面掺了好多种材料,最起码将近花了半年时间,试来试去试,最终还是成功了,所以现在到我们家来订的客户,就可以两个选择,要做吃的就是糯米粉的,做看的我就用新材料做
(配音)
时间在揉、捻、捏、搓中匆匆流转,一晃, 华焕仁已经步入古稀之年。近些年,他的女儿华娟萍逐步接手了他的事业,成为堆花糕团的第四代传承人。
(同期声)武进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堆花糕团区级代表传承人 华娟萍
我在把我父亲是个老手艺传承下来以后,其实我自己也明白,我作为新生一代的非遗传承人,不光要把他们原汁原味的这个手艺的传承下来,更多的是要创新,如果没有创新的话这条路还是很难走下去的,因为现在像我们年轻人啊,所面对的这个消费群啊等等啊,都是新生一代,像我奶奶那时候做花开富贵,就不是立体的,是平面了,把花瓣贴到这个团子上去,作品就出来了,我的父亲改变以后呢,他就能够做成立体的,当然做出来的花只是一个形状像一朵花,但是到我手里的话,我现在做的花,就是几乎是已经很逼真了,就是仿真花的这样子的
(配音)
除了在制作技艺上不断精进,持续创作风格鲜明、雅俗共赏的作品,现在,华焕仁和华娟萍还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各类公益活动中。他们走进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非遗社团课”,走进社区让居民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在政府举办的大型活动中也常常能看见他们的身影。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之路并不好走,华焕仁和华娟萍父女用自己的微薄之力,让堆花糕团这门传统技艺更接地气,更有灵气,更具烟火气。
(同期声)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堆花糕团项目传承人 华焕仁
非遗本身要靠传承,传承靠什么就要靠人,没有人来做什么都是空的,我到学校去做,一个是教小朋友把非遗传承下去,另外一个我希望小朋友,慢慢把它引导过去,让他们了解非遗,同时也学习非遗,再一个传承非遗,把老的东西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