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入木——红木浅刻

开门7+7 2023-08-23

徐风(徐枫),竹刻大家徐素白之孙,中国竹工艺大师徐秉言之子,徐氏第三代竹木刻主要传承人。徐风(徐枫)自幼受家庭熏陶,秉承家学,从小便开始学习浅刻技艺,2000年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后,徐风在原来名字的风字前面加了一个“木”字旁,正式开启了他的竹木刻之路,他先是开办了常州徐氏刻艺雕塑研究所,后又开办常州市武进区徐氏竹木刻博物馆,专门从事留青竹刻和红木浅刻艺术品的创作与研制。
红木浅刻,是将竹刻中的浅刻技法拓展到红木材质上的雕刻技法。红木浅刻最早出现在明后期。而近代,徐素白、徐秉言,徐风(徐枫)三代传承,苦心钻研浅刻,相比竹浅刻,红木浅刻的画幅会有更大的扩展余地,形状也不受弧形、圆形限制,能运用不同的刀法在红木板上表现水墨画中不同的笔意,再现一幅幅笔畅墨酣、浓淡枯湿的水墨大写意画。更为绝妙的是,红木浅刻作品年代越久艺术效果越佳,因为红木刀刻处的色泽随着时间久远,会更显沉静、古雅、独具观赏价值及艺术感染力。
省级“非遗”项目红木浅刻代表性传承人 徐风(徐枫):
  竹浅刻,就是把我们留青的竹皮刮掉,留下下面的竹肌,就在这个竹肌上面进行雕刻,这个就叫竹浅刻,竹浅刻属于阴刻,留青刻属于阳刻,后来我爷爷就是想到可以在红木上就行雕刻,就把竹浅刻的这种工艺衍生到红木浅刻上,在红木浅刻上表现竹浅刻的一种味道。很多题材还是中国书画的题材,中国书画的题材一般是三大类,一个是人物,一个是山水,一个是花鸟,三个题材都可以表现。
     徐风(徐枫)潜心钻研红木浅刻,运用切、铲、挑、刮、刻线、排刀等多变的刀法,表现复杂而变化莫测的流利线条,利用进刀的深浅及线的排列组合表现墨色的浓淡变化,达到“墨分五色”的效果。近年来,徐风(徐枫)在红木浅刻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多件作品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手工艺大展中获奖,并多次参加国际交流,为中国红木浅刻艺术的长足发展做出了贡献。
省级“非遗”项目红木浅刻代表性传承人 徐风(徐枫):
红木浅刻主要要求我们雕刻者,要有一定书画修养,它又被称为铁笔书画,就是在红木上表现中国书画的笔墨韵味,所以在这个上面肯定是要有书画方面的修养。红木浅刻第一步是选图,选图是两个方式,一个是画家自己在红木板上进行描绘,把这个图案直接画在红木板上,再进行切,铲,各种刀法来表现中国书画的笔情墨趣,还有一种方式可以选择名家的刻稿,红木浅刻更能体现一种刀味,红木浅刻有一种金石味,笔墨酣畅淋漓的感觉都能表现出来。
2015年,徐风(徐枫)斥资50万元,将徐氏竹木刻博物馆迁址西太湖,新馆的面积增加到1100多平方米,里面展陈了几百件国家级非遗常州留青竹刻和省级非遗红木浅刻收藏品。作为红木浅刻“非遗”传承人,徐风(枫)表示,红木浅刻虽然品位较高,但目前由于社会宣传力度不够,很多老百姓还不了解红木浅刻。而另一方面,红木浅刻这门技艺,对于从业者的美术修养和工艺水平的要求很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艺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过,徐风(徐枫)表示,自己对红木浅刻的未来虽有担心,但更多的是信心,关于红木浅刻的未来,第一步就是要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队伍。现在的徐风(徐枫),正积极培养新生力量,将“非遗”技艺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落实到位,希望红木浅刻技艺得到传承和发扬。未来,他还想让“实地博物馆”和“虚拟博物馆”“虚实相间”,形成现代化开放交流平台,进一步促进社会普及教育和开展国际交流。
省级“非遗”项目红木浅刻代表性传承人 徐风(徐枫):
 它本身相对来说是一种小众的艺术,我觉得还是要在这方面开发一些文创类的产品,文创类的作品,让这个工艺更加接地气,进入寻常百姓家,我在学校里也带一些学生,包括产品专业的,造型设计专业的,工业造型设计的,以这种不同的形式,呈现给大家,比如平常日用品当中,也要这种形式融合进去,包括适合现代装饰家庭的,可以挂的挂件, 文房里面的笔筒等都可以这么做,这样受重面就更广了,不是小众的东西了。博物馆这边现在有很多体验活动,很多学校学生都会来这里体验交流的,在这边直接操作,这种活动我们都属于公益性,因为作为民办博物馆有这个义务宣传推广我们这个技艺,非遗本来就是濒临灭绝的没有传承人的,所以也希望借助这个平台把这门技艺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