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湖遗韵》 五七农场排灌东站:见证常州地区农业水利发展历史

武进新闻 2024-03-27

在我区延政西路北侧,五七农场排灌东站静静矗立着,历经风雨沧桑,这座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排灌站,见证了常州地区农业水利发展历史。本期《阳湖遗韵》,一起走进五七农场排灌东站。
 
五七农场排灌东站,横亘于十字河南北两岸,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作为一座集排灌、通航功能于一体的水泥砖砌建筑,它曾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了解,该站建于1971年,下层为水闸,上层为排灌站。楼顶中部有水泥质桥拱形匾额,楷书“武进县五七农场排灌东站”十一个繁体大字,虽历经岁月洗礼,仍依稀可见。左右各有一根立柱,柱顶塑成红旗招展形状,柱体则有楹联一副:“天翻地覆慨而慷,虎踞龙盘今胜昔”。不仅展现了当时的建筑风格,更传达出那个时代的豪迈精神。
武进滆湖北端的圩区围垦耕地面积近两万亩,每年排涝压力较大。民国时期起,机电灌溉逐渐尝试但应用有限,传统灌溉方式扬程低、排水量小,限制了农业发展。1954年农业合作化后,武进县机电灌溉事业得到发展。1964年“农业学大寨”运动兴起,沿湖圩区兴建了武进县五七农场,大力发展农业。武进县五七农场自建场后,按照排、灌、航三功能结合的要求,先后建立起东站、北站、西站多座机电排涝站,基本满足了农场排涝需求,仅东站就可达到排水面积29458亩,受益耕地面积 19590亩,大大提高了农场的生产效率。
 原西湖街道农村工作局工作人员 芮志林:当时(这里是)全武进这里的排涝站最大,整个武进县范围内它也是最重要的,泵站最大的。又是运输,又是泄洪。整个五七农场的粮食,要运出去,运进来,5吨的船可以停20辆左右,一个个顶着排好,一天至少两闸。。
 
自1971年春筹建以来,排灌东站经历了多次改建与维修。初建时采用的是4台70厘米水泵,但在同年10月因站基问题受损,随后于1972年2月进行了重建,并改用4台112厘米水泵,使得流量达到了6立方米/秒。此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生产的需要,东站又历经了多次改造,以适应新的排灌需求。
 原西湖街道农村工作局工作人员 芮志林:主要是排涝。如果你不排涝,田都要淹掉,庄稼都要淹掉的。当然也有灌溉,当时这边有个闸门,闸门就是负责灌溉这边的土地里面。
 
上世纪80年代,五七农场更名为武进县滆湖良种繁育场,工作重心转向培育、试验和推广农业优良品种。随着现代化水利建设的推进,五七农场排灌东站和北站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西站至今仍在使用。它们都是新中国常州地区农业水利发展的历史见证。
2013年4月 15 日, 五七农场排灌东站由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悉,今年还将对东站进行全面的修缮,以确保这一历史遗迹能够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并铭记那段艰苦而辉煌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