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融观察》文化惠民点亮城市新风尚 |
时间:2025-03-31 10:57:18 来源:武进新闻 作者:阳湖网 |
|
近年来,武进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造文化艺术高地,深入挖掘特色文化,举办精彩纷呈的惠民活动,让群众享受到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走进位于湖塘镇花园街广电路路口、湾里小区旁的熹平美术馆,书香、墨香扑面而来。墙上挂着各式书画作品,桌上摆放着各色书籍和文创产品。流水入户,移步换景,随处可见充满文化意蕴的巧思。这里已经从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变身为集展览、教育、沙龙、茶道、咖啡于一体的下沉式文化艺术公共空间。这个近1000平米的美术馆,深耕武进,辐射周边,为市民带来文艺慢生活的新模式,成功入选2023年度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熹平美术馆馆长
高文新:我们这么多年来,也是在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对文化做一点小小的推动。然后也是为了武进这样的城市来增加一点点文化的氛围。 近年来,武进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层层梳理包含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公共阅读空间、美丽乡村文化空间、艺术空间、跨界文化空间等各类文化空间。城市乡村、大街小巷,一处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拔地而起,为市民文化生活不断“加码”“赋能”。去年,武进第四图书馆正式向公众开放,由武进图书馆和西园路学校共建共享,坐落于湖塘镇人民西路888号,服务面积5200平方米,藏书20万册,为建设书香城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打造了文教结合新样本,现已成为很多武进人钟爱的共享文化新空间。 市民
姚怡:到这个图书馆感觉特别新颖,竟然还有三角钢琴演奏、音乐视听、人工智能……整个馆逛下来别具一格。 华灯初上,人流如织,区文化馆内正上演“武夜剧场”。婉转的调子飘来,嗓子酥痒的戏迷禁不住用脚打着拍子,轻轻吟唱……每逢周末,这里都会开展各类夜间文艺活动,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助力城市夜间经济繁荣。 演员
张天亮:为广大市民提供丰富多彩的艺术内容,营造这种传承的演出氛围。我们演得开心,大家看着也开心,这就是我们想传递的意义。 在深挖传统文化、特色文化的基础上,一张张传播新文化、展示新形象、弘扬新风尚的靓丽名片正在阳湖大地不断涌现。区文体广旅局深耕非遗领域,打造以“齐梁夜宴”“只此阳湖”为主题的沉浸式非遗体验活动,推出“吴风雅集烟火里”国风嘉年华大型文化夜市;湖塘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大力实施文化惠民雨露工程、全民健身阳光工程和全民阅读燎原工程,完善惠民服务体系,用心用情做细文化艺术服务;嘉泽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嘉·文化空间”结合“花木之乡”和“状元文化”特点,重点推广青苗夏令营、“四点半”公益课堂、家庭园艺精品课堂等特色品牌活动…… 此外,我区通过“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群众的文化需求。以武进博物馆为例,针对青少年群体,该馆围绕“浪漫春日”“七彩夏日”“高远秋日”“缤纷冬日”四大板块,结合“我们的节日”“我们的名人”“你好,二十四节气”等主题,连续多年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社教活动。 武进博物馆公共服务部副主任
孙斌:武进博物馆始终致力于展示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扬。通过实地体验和深度实践,让青少年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珍贵性和传承性。 而在区文化馆,每到周末,一间间教室内,各个年龄段的市民相约而至,萨克斯、扎染、茶艺、书画、堆花糕团……全民乐享公益文化艺术培训盛宴。自2012年以来,区文化馆每年开设春、夏、秋三季公益性培训班,年均受益群众达2.5万人次。 区文化馆馆长
钱峰:长期以来,非遗技艺、高雅艺术都在相对小众的圈子里沉淀,我们盘活了这些资源,既让市民找到触及多样艺术的门路,也让传统技艺有了更大的意义与价值。在文化馆,大家可以把这当作自己的终生美育学校。 除了上门感受文化熏陶,更有文化下沉的模式。区图书馆利用流动图书车送书下乡,打造24小时“阳湖书房”、智能化阅读终端“阳湖微书房”,并在全区实现通借通还;武进区凤凰艺术团走进社区、村庄、学校、军营、企业,将综艺演出送进基层;武进区锡剧团开展“戏曲培训进校园”,在学校建立戏曲传承基地,培养锡剧艺术人才,每年送戏下乡200余场次。 武进锡剧团演员
王宇烽:作为一名00后,我接下了锡剧传承的这一个重任。从2023年进入剧团以来,经常去校园、社区还有下乡去给我们的市民观众带来演出。 着力打造文化新高地,武进逐步构建、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品空前丰富,文化服务细致走心。下班后,逛逛古风夜市;晚饭后,看场精彩戏剧;临睡前,翻翻图书馆借来的枕边书,伴着书香入眠;周末,带着孩子打卡博物馆、美术馆……点点滴滴的文化享受,正浸润着武进人的幸福生活。
|
|
|
|